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政治史(旧) >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 选官制度 > 科举制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67 题号:914153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延康元年,吏部尚书陈群以天朝选用不尽人才,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又制:郡口十万以上,岁察一人,其有秀异,不拘户口。……其有言行修者则升进之,倘或道义亏缺则降下之。……清代历史学家赵翼在评价魏晋九品中正制时写道:“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真所谓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高门华阀,有世及之荣;庶姓寒人,无寸进之路,选举之弊,至此而极。”

——摘编自(清)赵翼《廿二史札记·九品中正》

材料二   唐朝入仕的途径除科举制外,还有门荫和“流外”入流。唐初,由此两途入仕的官员远比科举出身的人多。以后进士出身的宰相逐渐增加,到德宗、宪宗之际,由科举入仕的宰相及高级官员才占了多数。科举制取代九品中正制,成为向地主政权输送官吏的主要渠道,是选官制度上的一个进步,它在削弱门阀士族的等级特权、扩大唐朝政权的社会基础、提高官员文化水平等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

——摘编自冯克诚、田晓娜主编《中国通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九品官人法”选官标准的变化并对其加以简要评价。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入仕途径的趋势并分析科举制出现这一趋势的原因。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辽政权从后晋搏燕云十六州地。为了安抚和统治新附之区,辽国急需选用汉士,曾举行科举考试,这是一次为选拔汉官治理汉地的权宜之计。976年,才正式建立了主持科举考试的常设机构。988年,“诏开贡举”,科举渐成定制。统和六年至重熙元年,大抵每年举行一次,重熙后为三年一次。前者为沿袭唐制,后者则是受宋朝的影响。

辽代的科举专为选汉官、取汉士之用,只有汉人、渤海人可以应试。对契丹人参加科举限制甚严。辽国契丹人中虽不乏文学之士,但他们却多不是进士出身。后来契丹人参加科举考试的限制逐渐放宽。在实行科举的同时,辽代设立学校培养人才。五京州县设有学校。“蕃汉官子孙秀茂者,必令学中国书篆,习读经史”。颁《五经》传疏,置博士、助教,契丹、渤海、汉人子弟皆可入学学习。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分析指出辽代实施科举制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概括指出辽代科举制的特点。
2020-09-18更新 | 39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材料一   太古至春秋,君所任者,与共开国之人及其子孙也。……大夫以上皆世族,不在选举也。

——摘自俞正燮《癸巳类稿》


(1)据材料一指出其所体现的选官制度及选官的主要依据。

材料二   今立中正,定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操人主之威福,夺天朝之权势。爱憎决于心,情伪由于己。……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2)材料二主要体现了什么现象?有何弊端?

材料三   科举是一种由中央确定标准、决定取舍的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这种统一的选官标准和方式,排除了地方长官对政策的解释权力,即自行解释人才标准和按个人好恶取舍人才的因素。

——摘编自刘文瑞、杨柯《试论科举制对中央集权体制的历史作用》


(3)依据材料三,归纳科举制相对于传统选官制度有何变化。意义如何?
2022-06-28更新 | 292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科举制实行复试、殿试制,以及考官锁院制,推广世家子弟、考官亲属的别试避嫌法,推行封弥、誊录法。无论是官宦子弟,还是庶族地主、殷富农民、工商子弟,凡是"稍具文墨"的读书人,都可以应举入仕。唐代科举考试录取后,只取得做官的资格,还须经吏部考试合格后搜予官职。而宋代进士录取后,不仅可以直接授官,而且升迁迅速,“第名前列者,或不十年而至公辅","名公臣卿皆由此选"。两宋通过科举共取士115427人,平均每年361人,约为唐代的取士人数的5倍。

——摘编自郭学信《士与官僚的合流:宋代士大夫文官政治的确立》一

材料二   18世纪,西方人对科举的了解更为全面,用法文和英文出版的谈及科举制的书籍出版量很大,就连伏尔泰、卢梭、孟德斯鸠等一代哲人对中国政治制度也赞扬有加。到19世纪,尤其是中英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在西方人眼中已不再神秘,声望一落千丈,一切都落后原始,但惟独科举制例外。当时,欧美各国文职官员的选用实行政党分肥制,导致任用私人带来结构性的贪污腐败,使各种无能之辈充斥于政府之中,因政党更迭而大批撤换行政官员还会引起周期性的政治震荡和工作连续性的中断。1884年,英国人密迪乐指出,“强有力的证据表明科举考试制度的优点和中国政府的榜样已导致了欧洲和美洲一些最开明的国家采用这种方法以提高其文官的效率。"这是在英国于1855年试行并于1870年全面推行文官考试,以及美国于1883年开始采用文官考试制度后做出的评论。

——摘编自刘海峰《科举制对西方考试制度影响新探》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朝时期科举制的发展表现。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欧美国家学习效仿中国科举制的原因。
2023-02-08更新 | 37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