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政治史(旧) >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 中央集权的发展 > 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99 题号:1426132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周人以同姓兄弟或姻姓亲信所封的诸侯国已非过去承认的原有邦国,而是以武力为背景,在原有众多邦国的地域内人为“插队”进去,很像“掺沙子”。这是鉴于殷商孤立而亡的教训,属于周的创造封出去的邦国,仍是“有其土田,人民”的地方实体,并实行贵族世袭统治,地方拥有实权。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 秦始皇全面推行郡县制,以郡统县,郡行政长官称守,掌一郡行政等事务,设郡尉负责军事。郡下设县,县行政长官称县令。每年岁末,郡守派遣官吏赴京师上计(地方官吏于岁末年终将一年的政绩汇报给国君或上级官员),向中央呈交记录本郡情况的计簿。朝廷据此行赏罚。县则在郡上计前,向郡守呈交县计簿。中央派监御史监察郡政,纠举弹劾有罪过的官吏。

——摘编自《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材料三 西周的封建是层层分封,而汉代封建只有一层分封,诸侯王国以下依然是郡县制。所以《隋书地理志》说:“汉高祖矫秦始皇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而郡县之制,无改于秦。”这点也是不错的。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分封制的创新之处。并分析分封制实施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朝中央政府通过郡县制来加强对地方控制的措施,并指出郡县制全面推行的条件。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初的分封与周代的不同,并指出汉代实行分封的后果及汉武帝采取的对策。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承秦制,汉高祖刘邦吸取秦孤立而亡的教训,实行郡国并行制度,导致地方王国势力膨胀。武帝时为了加强朝廷对地方的控制,设立了十三刺史部,即十三州,代表中央巡察地方,东汉末成为地方军事行政长官,手握重兵,位于郡守之上。贞观十三年,唐太宗李世民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将全国划分为十道,并不时派巡查使者对各州县官员进行监察。安史之乱以后,掌兵权的节度使开始作为地方行政长官,节度使的辖区叫道,道成了州上面的一级行政单位。

——摘编自朱亮《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制度的变迁》

材料二   北宋建立后,在州县之上再设置一级地方政府一路,它随即成为州县之上的准高层政区。两宋的路是转运使、提点刑狱、提举常平并立的监司或监察区。到金朝,路已不再是监司或监察区,而是正规的一级行政区划和地方最高官府,金朝的路官府也不再是若干司使并立,而是兼领军民的路总管府统辖。元代的路在总管府统辖方面沿袭金制,又融入蒙古旧俗,且演化成单纯的民官。元朝全国路总数一度达到185个,还出现了与路权限相近的61个直隶省部之州和22个直隶行省。但路的一级行政区划和地方最高官府的地位,却因行省及宣慰司的制度而丧失。及明初,朱元璋正式废路,以布政使司分领天下府州县。

——摘编自李治安《元代政区地理的变迁轨迹及特色新探》


(1)根据材料一,指出汉唐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自宋朝以来“路”的发展变化,并分析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变革与中央集权的关系。
2021-11-03更新 | 79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中国历代中央政府都重视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各个时期所采取的政策不同,效果也各有千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秦)郡县官吏统统由享受俸禄的职业官僚担任,任免权集中于中央。……郡守掌行政,郡尉掌军事,郡监御史掌监察。……郡县官必须服从朝廷的统一调动。官员调任官职,不得携带旧部属吏。每年正月“大课”,中央考课郡守,郡守考课县令长。

——李治安主编《唐宋元明清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

材料二 刘邦建立汉家帝业一方面必须“承秦”包括承秦之制,另一方面又必须尊重东方社会之习俗,特别是楚、齐、赵人之俗。

——陈苏镇《〈春秋〉与“汉道”:两汉政治文化研究》

材料三 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元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则过之,有难以里数限者矣。立中书省一,行中书省十有一。

——宋濂《元史》卷五八《地理志》

材料四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萌芽于先秦,形成于秦汉,至隋唐而稳固,宋元明清日臻完备。秦朝即设立听命于皇帝的御史大夫作为纠察百官的最高监察官员……唐代监察制度更为宪备,中央监察机构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御史台系统,负责监察百官之违法与失职行为;另一部分是言谏系统,负责直接告发官员的违法、失职或者腐败行为……明清两朝最终实现中央监察机构与地方监察机构的统一。在中国古代封建君主专制统治时期,由于园家幅员辽阔,在专制权力下,各级官吏滥用权力、贪污腐化的空间较大。为了维护皇权,历朝君主都非常重视专门监察机构的设置和运作,试图通过监察官员的纠察和弹劾,防止并打击官吏的贪腐和不法行为。

——摘编自朱福惠《国家监察体制之?宪法史观察》

材料五 相对来说,英国有着一套比较完整、灵活的监察制度。议会监察,是西方现代监察体制的核心,最其权威性与代表性。议会监察,是“民意代表机关”对政府施政、财政、人事等其他法定事项的监督检查,包括:网意、纠正、纠华、弹劾、审计,以及为完成这些任务所必须的质询、视察和调查、投不信任票等事前防止、事中纠正和中止、事后惩戒和救济等监控规程。在此基础上,英国各部门、各行业、各地区义相继成立了各种不同的监督机构,构成了一个多行业、多地区、多层次、多渠道的监督网络,以教育、防范、惩处为手段,以保护和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巩固政治权力为目标的反腐败机制。

——摘编自张恒《英国监察制度:在漫长曲折的道路上逐步形成》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朝郡县制度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刘邦在地方制度上如何兼顾秦和东方习俗的?有何影响?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在地方管理制度上的最大创新,并分析推行的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我国如何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
(5)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发展的特点及其形成发展的原因。
(6)根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中国古代监察体制相比,英国近代监察制度有何不同,并谈谈你对古今中外监察体制的认识。
2019-11-21更新 | 62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偃说上曰:“…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今以法割削之,则逆节萌起,前日晁错是也。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适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寸地封,则仁孝之道不宣。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思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

一一摘编自《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材料二武帝一朝只在前期发生了两宗谋反案,谋反案的逐渐减少,其他政治犯罪、伦理犯罪、刑事犯罪的大大增加也变向说明了诸侯王国已无カ造反,和中央对诸侯王控制、处置能力的强化。而这两宗谋反案,即淮南王刘安、衡山王刘赐谍反,都是还未出兵就被告发,胎死腹中。淮南王安自刎而亡,其王后荼、太子和参与谋反的人都被灭族。“国除为九江郡”。衡山王刘赐案件中,武帝“为置吏二百石以上”,“诸与衡山王谋反者皆族。国除为衡山郡。”

——据《史记・淮南衡山列传》、池星乐《平定七国之乱与西汉统治政策的转型》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指出汉武帝实行“推恩”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武帝针对王国问题所采取的措施及其影响。
2021-12-10更新 | 6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