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选修(旧) >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 第二次世界大战 > 二战的进程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76 题号:14276011
19世纪以来,英德关系的变化影响世界格局的政治走向。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由于19世纪后期德国工业化的速度异常迅速,英国和德国之间展开了最为激烈的经济竞争。1870年,英国的工业产量占世界工业总产量的31.8%,德国仅占13.2%。但到1914年时,英国工业产量所占的比例却已下降到14%,而德国的产量则略微上升到14.3%,稍大于英国所占的比例。德国工业产量的这一短时激增意味着它同英国在海外市场上的竞争十分激烈。它还通过刺激海军军备竞赛而进一步促成了国际紧张局势。这两个国家都竭力叫嚣,必须建立起海军力量,以保护商船航线和商船运输。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战胜国可以剥夺德国的殖民地,解除其武装直至保留其警察力量,并使其海军列入大国中第五流的地位。但如果它感到自己在和约中受到不公正对待,它同样最终会从胜利者身上找到进行报复的手段。……在当前情况下,我认为最大的危险是德国可能把它的命运同布尔什维主义连在一起……因此,我愿意在和平的最前线提出,一旦德国接受我们的条款,尤其是赔款条款,我们就应在平等的地位上对德国开放世界的原料和市场,并将尽可能使德国人民重新恢复生机。            

——劳合·乔治《草拟和约条款最后文本前对和平会议的几点意见》(1919年3月25日)

材料三   我们只有一个目标,一个唯一的、不可变更的目标。我们决心要消灭希特勒,肃清纳粹制度的一切痕迹。什么也不能使我们改变这个决心。……我们将在陆地上同他作战,我们将在海洋上同他作战,我们将在天空中同他作战,直至借上帝之力,在地球上肃清他的阴影,并把地球上的人民从他的枷锁下解放出来。任何一个同纳粹主义做斗争的人或国家,都将得到我们的援助;任何一个与希特勒同流合污的人或国家,都是我们的敌人。…… 因此,我们将尽力给俄国和俄国人民提供一切援助。我们将呼吁世界各地的朋友和盟友采取同样的方针,并且同我们一样,忠诚不渝地推行到底。

——节选自《英国首相丘吉尔1941年6月22日晚上的一次演讲》


(1)依据材料概括英德竞争在一战前的主要表现。1916年是大战最为惨烈的一年,列举英德之间发生的两次重大战役。
(2)联系材料,结合战后的国际背景,分析英国在巴黎和会上强调“应在平等的地位上对德国”的主要原因。
(3)丘吉尔的演讲主要针对哪一历史事件?结合所学指出英国在推进反法西斯联盟建立方面的重要举措及其目的。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大国政策会深刻影响世界经济的走向,世界经济在动荡中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24年,英普条约规定两国船只在彼此港口所征关税平等。1846年《谷物法》的废除结束了无休止的争论,“自由贸易被宣布为立法的指路明灯!”1853年和1860年格拉斯顿的两次财政改革,最终扫除了保护关税的一切残余,1000余项征税货物除了30余项外全部免税,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自由贸易的国家。这“给英国工商业保证了全部必要的发展地盘”。1870年英国的贸易额占世界总额的25%,相当于法、美、德、俄四国的总和。

——张云宜《十九世纪上半叶英国的自由贸易运动》

材料二   1940年,美国大多数民众已由孤立主义转向对大洋彼岸的不列颠的深深同情。19405月,被美国视为根本利益的安全线——莱茵河边界已被德国突破。罗斯福意识到美国“门罗主义,海上航行自由原则,西半球的团结——都将成为明日黄花”。1940年年底,丘吉尔就向罗斯福发出了“致命的危险”求救信。为此,罗斯福提出了一个设想,即根据战后归还原物或提供替代品的谅解出借武器等军需品。19413月,国会通过了《租借法》,授权总统“向总统认为其防务对保卫合众国至关重要的任何国家的政府出售、转让、交换、出租、借与”任何防务器材。

——刘芳《美国简史》

材料三   为了加强对各国垄断资本的协调和制约,防止彼此间的激烈竞争可能引起的剧烈经济动荡,特别是防止发生全球性经济危机,在协商和合作的基础上,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几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建立起国际经济调节机制,以加强对资本主义国际化再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矛盾、摩擦进行共同协商和调节。国际协调的形式主要有下述三种:国际经济组织的协调、区域经济联盟的协调、政府首脑会晤的协调。

——吴正俊、史晋娜《政治经济学原理与应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英国推行自由贸易的表现,并简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美国国会通过《租借法》的原因,并结合所学分析该法的作用。
(3)根据材料三,概括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建立“国际经济调节机制”的时代背景。结合所学,指出二战后初期建立的国际经济协调组织。
2022-03-06更新 | 120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两幅图片反映了什么信息?简述其产生的历史影响。
(2)材料二中的两幅图片反映了什么样的共同主题?怎样看待他们所推动的“和平事业”?
2020-07-07更新 | 21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43年3月21日晚丘吉尔发表广播演说称:“吾人可击败希特勒,余作此语,即表示希特勒及其作恶之力量,将被粉碎,了无余存,然后吾人终将前往世界之另一方面,惩处贪婪残暴之日本帝国,拯救中国于长久磨难之中,解放吾人本身及荷兰盟友之海外领土,并使日本对于澳洲、纽西兰及印度海岸之威胁,永远解除。”《中央日报》1943年3月23日第2版)。丘吉尔这里明确提出,在彻底消灭希特勒的法西斯力量,使之“了无余存”之后才能前往“世界之另一方面”向东方的日本法西斯进攻。……3月24日,蒋介石日记云:“丘吉尔前日演词,专以先解决欧战为唯一算盘,而称英、美、俄为三大战胜国家,实无视我国与轻侮亚洲之观念毫无改过,更无觉悟。”

——摘编自杨天石《蒋介石日记解读:宋美龄与丘吉尔》


(1)根据材料,指出丘吉尔关于战争进程的主张及目的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论述蒋介石对丘吉尔演说认识的合理性
2019-04-11更新 | 9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