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文化史(旧) >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390 题号:1444561
中国妇女在古代和近现代的不国际遇,反映了社会文明的演进。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妇女婚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丈夫病故,“问,或有孤孀贫穷无托者,可有嫁否?”曰:“只是后世怕寒饿死,故有是说。然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二程全书》)“问,妻可出(休)乎?”程子曰:“妻不贤出之何害?”(《性理大全》)宋代之后“女子无才便是德”逐渐盛行。《颜氏家训》主张“妇女只许粗识柴米鱼肉数百字,多识字无益而有损也。”《女儿经》:“为甚事,裹了足,不因好看如弓足,恐她轻走出房门,千缠万裹来约束。”(妇女)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礼仪》)
材料二 如图,见下图

(1)依据材料一,指出古代妇女受到种种压迫的表现。(不得摘抄原文)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妇女问题上中国古代思想家有哪些不同的主张。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对妇女解放的作用,并分析妇女解放对中国社会进步的影响。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董仲舒按人性把人分为上中下三个等级,占人口多数的“中民”是教育的主要对象。他主张设立各级学校,教授儒家经典,将他们培养为“笃于礼薄于利”“以天下为忧”的君子,使得“教化大行,天下和洽”。

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35~95年)认为,学校教育优于家庭教育,培养演说家是公民教育的重要目标。他还认为,完美的演说家“不仅要有超群的演说天赋,还要有完美的品格”,“能尽公民之义务,能在公私事务中完成使命,能以忠告引导国家,能以立法奠定其雄厚基础”。

材料二严复认为:“西之教平等,故以公治众而贵自由”“讲教育者,其事常三宗:曰体育,曰智育,曰德育,三者并重”。

1912年,蔡元培批评清政府的教育宗旨说:“忠君与共和政体不合,尊孔与信教自由相违”。同年,中华民国教育部公布的《教育宗旨》规定:“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

1957年,毛泽东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1)根据材料一,概括董仲舒和昆体良教育主张的相同点。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近现代教育目标的特点。

(3)综合二则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古今中外在人才选择上的共同取向。

2018-01-29更新 | 105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2】下图是1980年11月20日我国发行的《中国古代科学家》第3组的纪念邮票。

写出该套纪念邮票4位科学家的推荐理由;或参照该套邮票,推荐我国古代史上其他类别人物的4位候选人组成一套新的邮票,写出邮票的主题、候选人姓名并阐明推荐理由。
2021-06-08更新 | 250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经过历代儒学家的修改和润色,儒家思想不断发展,对中国社会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论语》

材料二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君为臣纲。

——《春秋繁露》

材料三一方面是帝王对于人民横征暴敛、残酷盘利的现实;另一方面,天下又不能没有帝王。对于这道难题,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里的解答也只能祭出道德说救的大旗,将希望寄托在后世君王能够积极效法那些虚幻的尧舜禹等上古帝王的样板上面……从今天的角度看,黄宗羲明显属于“看对了病症,开错了药方”。

——周英杰《大历史的小切面》

材料四受制于“皇帝制度”两千年,是这个民族不能逃避的命运。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遇到的许多问题,比如“德先生”“赛先生”迟迟不能落脚,比如公民意识、规则意识、宽容意识的缺乏,比如“熟人社会”,比如“守旧症”“非我症”“不合作症”“麻痹症”,其根源都可以追溯到三千年前的夏商周时代或者更远的尧舜禹。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国文化转型的艰难。

——张宏杰《十国皇帝的立不命运》序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孔子对君臣关系的主张。

(2)材料二中董仲舒是怎样“修改和润色”儒家学说中君臣关系的?

(3)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如何理解材料三中黄宗羲“看对了病症,开错了药方”?

(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三方面分析近代中国传统文化转型艰难的原因。

2017-12-15更新 | 33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