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文化史(旧) >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486 题号:1457884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教化”一词在董仲舒著作中出现频率很高。他指出:“凡以教化不立而万民不正也。……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并反复强调:“今万民之性,待外教然后能善。”“天下所未和平者,天子之教化不政也。”“王者承天意以从事,故任德教而不任刑。”“春秋之所治,人与我也。所以治人与我者,仁与义也。以仁安人,以义正我。”“不养士而欲求贤,譬犹不(琢)玉而求文采也”,而“太学者,贤士之所关也,教化之本原也”。

——摘编自朱人求《董仲舒教化哲学研究》

材料二   “二程”关注国家前途,强调“帝王之道,教化为本”,多次直言上疏,用自己的思想学说影响皇帝,提出“格君心之非”“王道治国”等一系列政治举措和治理模式。程颢认为“得贤才为本”,请求皇帝兴办学校。在官吏的德才关系问题上,“二程”强调修己之道,以德为先。程颐呼吁要将“宽赋役”“劝农桑”等措施作为重民保民、治理天下的要务,实现富裕的同时才能进行道德教化。还提出了“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婚姻妇女观。程颐指出,圣人虽然崇尚道德教化,但是也不能轻视刑罚的作用,应该在先有刑罚的基础上进行德化。

——摘编自丁静《二程教化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董仲舒教化思想提出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董仲舒与“二程”教化思想的相同之处,并简评“二程”教化思想。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史记·孔子世家》的记载中,有许多同时代的隐士对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孔子极尽嘲笑之能事,或讽刺他“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或嘲笑他“自腰以下不及禹者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犬”等。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同时代人“矮化”孔子的原因。

材料二   后代的人们,由其现实的利益和要求出发,各取所需,或夸扬其(孔子)保守的方面,或强调其合理的因素,来重新解说、建造和评价他们,以服务于当时阶级的、时代的需要。于是,有董仲舒的孔子,有朱熹的孔子……

——选自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2)材料二中“董仲舒的孔子”和“朱熹的孔子”在维护君主专制统治方面有何不同之处?请从思想来源方面分析出现这种不同的主要原因。

材料三   孙中山认为,“中国古昔……有所谓,民为贵,君为轻”,“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此不可谓无民权思想矣。然有思想而无其制度,故以民立国之制,不可不取资于欧美”。他强调“民国之国家,为全国国民所公有;民国之政治,为国民所共理;民国之权利,为国民所共享”。

——摘编自《孙中山全集》


(3)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的政治理想,并比较先秦民本思想与孙中山民主思想的本质区别。
2020-12-07更新 | 114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普者,于是为之立王善之,此天意也。

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是故阳常居大夏,而以生育养长为事;阴常居大冬,而积于空虚不用之处。以此见天之任德不任刑也。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   无论何种学派,均不能定为一尊,以阻碍思想文化之自由发展。况儒术孔道,非无优点,而缺点则正多。尤与近世文明社会绝不相容者,其一贯伦理政治之纲常阶级(等级)说也。

儒学别尊卑,重阶级,主张人治,反对民权之思想之学说,实为制造专制帝王之根本恶因。吾国思想家不将此根本恶因铲除净尽。则有因必有果,无数废共和复帝制之袁世凯,当然接踵应运而生,毫不足怪。

       ——摘编自《陈独秀书信集》

材料三   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新加坡政府即针对工业化过程中出现的道德危机,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了一系列社会宣传活动。儒家复兴运动首先从中学的儒家伦理课程开始,进而推广到全社会,成为全民参与的文化再生运动,把儒家的“忠孝仁爱礼义廉耻”(“八德目”)作为社会的道德标准和基本价值观。……儒家正是从最基础的家族伦理“孝、悌”出发确定了“父子有爱、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伦”。这些前资本主义家族制社会的思维方式和伦理规范通过新权威政治的强化带入了现代生活,家的概念扩大到了社会生活的其他群体如公司、企业、社群等等,而家族伦理“孝、悌”也衍化成了具有更加广泛意义的社会公共道德。

       ——摘编自罗传芳《儒家传统与新加坡发展模式》


(1)据材料一归纳董仲舒新儒学的基本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主张为汉武帝采纳的原因。
(2)据材料二指出陈独秀对孔学的看法和原因。
(3)据材料三归纳新加坡推行道德教育措施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以儒家思想的发展为主题结合现实谈谈你的认识。
2020-07-28更新 | 194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武帝曰:“三代受命,其符安在?灾异之变,何缘而起?”黄仲舒答曰:“臣闻天之所大奉使之王者,必有非人力所能致而自至者,此受命之符也……皆积善承德之效也。……上下不和,则阴阳缪戾而妖孳生矣,此灾异所缘而起也。”

——摘编自《汉书·黄仲舒传》

天下事有大根本,有小根本。正君心走大本。臣闻人主所以制天下之事者,本乎一心,而心之所主又有天理、人欲之异。二者一分,而公私邪正之途利类。盖天理者,此心之本然,循之则其心公而且正;人欲者,此心之疾疚,循之则其心私而且邪。

——朱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董仲舒与朱熹君权观的差异。

材料二   欧洲北部各国的世俗统治者多半并不关心宗教改革的理论,而只关心这些理论作为他们控制教会对产和权力的斗争武器的明显价值……当他们决定取消教廷的司法权时,他们就必须寻找能够表明整个教会无权行使这种司法权的证据,这就使他们与路德及路德的教徒们有了共同点。

——摘编自【英】昆廷·斯金纳《现代政治思想的基础》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董仲舒、朱熹与路德的思想能被当时的世俗政权接受的共同原因。

材料三   社会契约绝不是要消除要消除自然的平等状态,相反,它是用道德和法律上的平等代替了自然状态所加之于人类身体上的不平等;这样,不管人类在力量与智力上是如何的不平等,人类也可以凭借契约和权利来实现平等的状态。

——卢梭《社会契约论》


(3)据材料三,指出社会契约论的核心思想。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对当时法国所产生的历史作用
(4)综合以上材料,我们应该如何认识人类思想文化的发展?
2020-08-11更新 | 2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