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选修(旧)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 其他人物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99 题号:1480533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89 年张之洞调任潮广总督,认定强国必在教育。1890 他在武昌创办了两湖书院,设置有地理、测绘、无机化学、数学.鲣学等,改为编班授课。1893 年成主的自强学堂是两湖地区兴办的第一所新学堂,分设方言、算学、格致、商务四科。1897 年,武备学堂在式昌创立,聘请德国教官授课,遵外国军校之法,将学生派往军营见习。自1891年后的近十年间,张之洞在湖北创建了矿业学堂、工程学堂.师范学堂等,还选送学生出国留学。张之洞率先在湖北设立学务处,总理全省教育事务。1904 年张之洞等人制定的《奏定学堂章程)(又称“葵卵学制")在全国颁行,断学制实来源于他在湖广总督任上的教育实践。1910年湖北留日学生有5000余人,居全国首位。张之洞办学“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既免迂陋无用之讥,亦社离经畔道之弊”,但有的学生秘密参加了同盟会等组织,孙中山称张之洞是“不言革命的革命家"。

——摘编自王雪华《晚清雨湖地区的教育改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张之洞湖北教育改革措施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清来张之洞的湖北教育改革。
【知识点】 其他人物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朱光潜先生早年留学英国和法国,他接受了现代西方的系统的学术训练,回国后便开始用西方的美学和文艺理论诠释中国传统的文学和文化,而在抗战期间,则深入到儒家礼乐文化中,并对礼乐精神进行了更全面的学术定位。朱光潜认为,儒家学术思想里有一以贯之的东西,那就是礼的观念和乐的观念。儒家正是从礼和乐“这两个观念的基础上建筑起一套伦理学,一套教育学与政治学,甚至于一套宇宙哲学与宗教哲学”。在朱光潜看来,礼的观念和乐的观念构成了儒家文化的根基。儒家文化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从个人、社会到宇宙并不是一个相互割裂的过程,而是一个同心圆的外推的过程,而整个同心圆则被礼乐照亮。在这里面,朱光潜重视的并非是形式意义上的礼和乐,而是精神意义上的礼和乐。他说虽然乐的精神是和、静、乐、仁、爱、道志等,礼的精神是序、节、中、文、理、义、敬、节事等,但括而言之,乐的精神就是一个和,礼的精神就是一个序。

——摘编自易冬冬《传统礼乐的美学重构:以朱光潜和宗白华为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朱光潜礼乐新思想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朱光潜礼乐新思想产生的背景。
2021-06-04更新 | 53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钱三强(19131992),浙江湖州人,中国原子能事业的创始人、“两弹一星”元勋和中国科学院院士。1948年,他怀着为祖国发展科学的愿望从法国回国,并与彭桓武等人筹建了北平研究院原子学研究所,开始推动国内原子核物理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不久,在他的努力下,19505月正式成立了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并在195210月主持制定了中国发展核科学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他还先后挑选推荐了朱光亚、邓稼先等人担任中国研制核武器的主要技术领导,为当时中国两弹的研制与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19555月,他与朱光亚等人成立近代物理研究室,选拔大学生进行原子能专业培训。他认为,我国科学教育水平相对落后,进行科学技术现代化建设,必须下大力气普及现代科学技术知识。改革开放后,他积极撰文推动科学技术普及工作,致力于科普思想的推广及实践,成为这一时期中国科学家群体积极投身科普事业的一个缩影。

——摘编自黄松平等《我国原子能事业的一座丰碑论钱三强在我国“两弹”研制中的功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钱三强对中国原子能事业及科学发展做出的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钱三强在中国原子能事业及科学发展方面取得成就的原因。
2021-02-06更新 | 26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3】【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英敛之(1867-1926)号安蹇斋主,满族正红旗。1898年4月,撰写文章,开始评论国事。戊戌变法失败后,恐被株连,潜往外地。1901年4月,天津紫竹林天主堂总管柴天宠提议集资开办报馆,邀英敛之进行筹备。1902年7月17日,《大公报》在天津发刊,英敛之兼任总理和编撰工作,提倡变法维新,抨击时弊,不避权贵,以“开风气,牖民智,挹彼欧西学术,启我同胞聪明”为办报宗旨,他本人每日为《大公报》写一篇社论。1906年,与《北洋日报》等联名发表《告天津各报大主笔书》,发起组织中国近代第一个新闻团体“天津报馆俱乐部”,作为同业“研究报务、交换知识”的场所。1912年,他和好友马相伯一起上书教廷,请求创办一所天主教大学。1916年,英敛之将《大公报》转手售予王郅隆,迁居北京香山静宜园,创办香山慈幼院和辅仁社(1925年),1926年1月10日病逝。去世后的次年,辅仁大学在北京正式立案。

——摘编自王鹏《<大公报>的创始人英敛之》(《炎黄春秋》)、侯杰(著)《<大公报>与近代中国社会》(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4)以及百度文库。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敛之创办《大公报》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英敛之的主要活动。

2018-03-19更新 | 6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