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近现代史 > 国家出路的探索和列强侵略的加剧 > 洋务运动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98 题号:1481955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在直到受了英法联军及太平天国的痛苦,然后有同治初年由奕䜣、文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领导的自强运动。这个运动就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应付大变局的救国救民的方案……甲午以后,康有为所领导的变法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救国救民第二个方案……等到自强、变法、反动都失败了,国人然后注意孙中山先生所提出的救国救民的方案……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五四运动前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及运动期间工人阶级的作为,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由理论走向实践创造了有利的阶级基础,再加上在此前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及其影响,中国民众因巴黎和会外交失败而对西方列强的普遍失望与拒斥心理,服膺马克思主义的先进知识分子的宣传鼓动,都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走向实践创造了良好的契机。

——汪朝光《中国近代通史》第六卷(张海鹏主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一个和第二个方案的含义,并简述“孙中山所提出的救国救民的方案”的实践结果。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走向实践的有利条件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近代西书阅读】

材料一   西学书籍规模化与市场化流通,意味着19世纪80年代的天津出现了一个比较稳定的西书阅读人群。对天津的洋务人士而言,西学与时务书籍为其常备之书。一个对算学和西学充满兴趣的小型知识群体多为功名在身的士人。民间书肆的西书发售与西书阅读市场相互作用,表明西学在天津士大夫阶层和民间社会广为扩散与渗透。当时天津的西书流通与阅读不仅象征着当地士人读书风气的变动,也可视为晚清沿海都市知识变迁的一个缩影。

     ——摘编自田涛《洋务时期天津的西书流通》

材料二   维新前后,西学书籍广为发行的背景下,不少士人能够博览群书,结合中西学术源流和思想谱系,进行“跨文化对话”。各种西书通过亲友之间的赠阅和邮递,在地方社会形成新的阅读圈层,促进“阅读共同体”的空间成长。新学吸引开明官绅的阅读目光,突破帝制时代原有的封闭阅读系统。在新旧冲突加剧的过渡社会,士人通过对西书的集体选择和整体阐释,形成了更为庞大的“阅读共同体”,进一步推动了社会变革的步伐。

       ——摘编自蒋建国《晚清士人的西书阅读与意义之网——以日记史料为中心》

(1)根据材料一概括洋务时期天津的西书阅读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维新前后士人西书阅读出现变化的原因并予以评价。
2022-12-17更新 | 608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2】纺织业是人类生存中的重要行业,也是近代以来国际上竞争激烈的领域。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明清时期植棉逐渐成为国家战略,直到英国的工业革命,中国的棉纺织技术都处于世界较高水平,我国的棉纺织品不仅为百姓提供了精美的衣着原料,而且销售到东南亚以及欧美各国。在长达三个多世纪的过程中,中国棉布的外销数量持续增长。

英国工业革命期间,棉纺织机及与之配套的复杂的机器系列相继问世及大地提高英国棉纺织业的生产力,……经历百年的抗争后,印度彻底从棉布出口国变成进口国,英国还将目光投向当时处于封闭状态的中国,到1831年,中国棉纺织贸易首次由出超变入超。鸦片战争后,“美国棉”“英国纱”“东洋布”充斥在中国市场上,中国本土棉花产业急剧萎缩。

1893年,张之洞从美国引入陆地棉种子,在湖北试种初步获得成效。此后清政府、北洋政府和国民政府及一些棉纺企业,不断大量从美国引入陆地棉种子。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在大搞农田基本建设的基础上,国家采取了扩大棉田面积、推广先进农业技术、更换优良棉种等措施,棉花播种面积扩大一倍多,为中国成为大纺织品服装生产国、出口国及消费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中国已由产棉大国变为产棉强国,形成黄河中下游、长江中下游和新疆三大产棉区。目前,我国棉花产销一体化成熟,郑州交易所取得了棉花这项大宗商品的定价权。新疆长绒棉是由海岛棉培育而来,具有暖和、透气、舒适的特点,而且纤维柔长、洁白光泽、弹性良好,深受市场欢迎。2020—2021年新疆棉产量520吨,占国内产量比重约87%,占国内消费比重约67%。自人工合成纤维诞生以来,棉花占全球纤维消费的比重逐渐下降至30%左右,今天,全球每年约生产5200万吨的石油基合成纤维,几乎是全球棉花产量的两倍。21世纪20年代,美国以人权为借口,“抵制新疆棉花和纺织工厂”,实际上是想要将中国从全球纺织龙头的宝座上拉下来,打击中国对全球纺织业的绝对支配地位。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黄金生的《棉花:曾经改变世界格局的“神奇之花”》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自明清以来影响中国棉纺织业发展历程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21世纪20年代“中美棉花战争”认识。
2024-01-22更新 | 74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3】[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华蘅芳(1833-1902),晚清中国著名的数学家、翻译家和教育家、机械工程专家,也是近代中国本土培养的第一代军工专家。1862年,华蘅芳应邀加入了曾国藩的安庆内军械所,用3个月的时间制造出了我国第一台蒸汽机,接着又设计制成我国第一艘蒸汽动力轮船-“黄鹤号”。同年,他应李鸿章邀请到上海机器制造总局参加筹建工作,并参与了火炮和火药的研发、设计工作。1885年,他应李鸿章邀请赴天津出任武备学堂的数学教习。期间,他和同校教习的孙筱槎一起制造了一个氢气球并且试飞成功。华蘅芳呕心沥血翻译了许多西方的数学和军事学著作。其毕生共翻译西方自然科学书籍12种,160余卷。他翻译的《地学浅释》是中国最早翻译的西方地质学书籍,影响了一大批有识之士。他与傅兰合作译出的《决疑数学》一书,首次把西方概率论引入中国。他一生潜心科研事业,著述丰富,蜚声遐迩,学生布于四海,却终生不求仕途进取,以布衣素食为足,“身殁之日,家无余财”。

——摘编自邵红能《科海回眸:我国近代科学先驱——华蘅芳》


(1)根据材料,概括华蘅芳对近代中国发展作出的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华蘅芳身上所体现的精神品质。
2024-03-25更新 | 3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