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古代史 >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 明清科技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130 题号:1491111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后面问题

材料   16世纪很多西欧天主教的传教士经由海路来华,真正在中国打开局面的是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利玛窦1582年来到中国,他采取了较为明智的办法传教。首先,争取上层官僚、士大夫和皇帝的支持。1601年利玛窦到北京,明神宗召见了利玛窦,破例允许他在北京居留传教,礼部尚书徐光启、工部员外郎李之藻等均与利玛窦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利玛窦采取中国习俗进行传教的方式。他穿儒服,习华语,研究中国典籍和社会风俗,尊重中国人的尊孔习惯和纲常伦理。利玛窦还采取以学术为媒介,借助西方自然科学和哲学艺术等方式传教。他在北京参与译书修历、绘制地图、传教等活动,推动了中西文化交流。同时,在中国奉公守法,为朝廷,为官府勤劳服务,坚持与官府和民众保持友好关系。利玛窦等采用的天主教儒学化的传教方式,被康熙命名为“利玛窦规矩”.利玛窦之后,耶稣会传教士中影响最大的是德意志人汤若望和比利时人南怀仁.综观明清之际耶稣会士传播的西方学术,有欧洲古典科技知识和学术思想,还有近代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徐光启认为这些西方学术“是格物穷理之学”。西学启发了中国思想界,促使中国思想家重新审视中国文化,提出了具有近代特征的思想命题。李贽的人类天赋平等思想或从天主教教义中得到某些启发.黄宗羲系统研究了传教士介绍的西方学说,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类似孟德斯鸠表述的权力制衡思想和民本思想。

——摘编自吴乃华《明清之际的西学东渐》


回答: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归纳西方传教士在华的传教活动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依据材料归纳利玛窦的传教策略。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利玛窦规矩”对国际文化交往的借鉴意义。
【知识点】 明清科技解读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1】蝗灾记载

材料 古人认为“灾有大小 ,以螳早为最”,下表是关于蝗灾的一些记载。

序号出处内容
《三国志》
(西晋陈寿)
式(东汉东莱太守高慎之子),至孝……永初中,螟姓为害,独不食式麦
《后汉书》
(南朝范晔)
(卓茂)迁密令。劳心谆谆,视民如子,举善而敞……天下大煌,河南二十余县皆被其灾,独不入密县界
《赫连公墓志铭》
(北魏)
(赫连悦,曾任刺史、都督)鸿德岁扬,外布威恩,内施经略……流蝗远集而去灾
《宋史》《金史》
(元脱既)
一夕大雨-蝗尽死,岁大热六月辛卯,京东大雨雹,蝗尽死
《前上党要达鲁花赤忽都帖木儿德政碑》(元)六月初旬,山东飞蝗……公辍政致祷(祈祷)……令民捕逐,地说越境而逝。终不为害
《农政全书》
(明徐光启)
蝗不食芋桑……绿豆琬豆红豆……凡此诸种,农家宣兼种,以备不虞大小男妇,但能捉得蝗虫与蝗子一升者(到官府)换饼三十个
(1)上述材料涉及哪些类型的文献史料,举例说明(写出序号)。
(2)概括上述材料对蝗灾记载的变化,并结合所学加以解读。
2023-05-08更新 | 362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中西方人文主义思想】

材料一   商周时代,中国就产生了“民可近,不可下,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尤其是儒家学派更关注社会的人,思想中闪耀着浓厚的人文主义光芒。进入近代之后,起源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也通过各种渠道传播到中国。明末清初,以利玛窦为首的西方天主教传教士,第一个把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文化带到了中国(如图1)。甚至,有学者提出,这一时期主导耶稣会思想的意识形态是人文主义。虽然一般认为人文主义来源于对神学教条的反动,但在20世纪的神学界中,人文主义的话语也开始兴起,无论是天主教,还是新教神学家,都有把自身宗教表述为“人文主义的宗教”的尝试。当宗教在利用着人文主义话语的时候,人文主义也在利用宗教。


图1 在中国传教的利玛窦

——摘编自章可《中国“人文主义”的概念史(1901-1932)》等

材料二   蔡元培于1934年在《中山文化教育馆季刊》创刊号上发表的文章中写道:“吾人一说到文化运动,就不能不联想到欧洲的文艺复兴,因为他实在是文化运动上最显著的一个例证。……观察我国的文化运动,也可用欧洲的文艺复兴作一种参证。”胡适指出,现代中国的“文艺复兴运动”是一场自觉的人文主义、理智主义、自由主义的再生运动。


(1)根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古代人文主义的特点,并谈谈你如何理解“当宗教在利用着人文主义话语的时候,人文主义也在利用宗教”。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蔡元培和胡适将新文化运动与文艺复兴相提并论的观点。
2022-05-24更新 | 97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史料一《周礼》记载:“大司徒之职,掌建邦之土地之图与其人民之数,以佐王安扰邦国。”

史料二

图中绘有山脉、河流、居民点,着重标出了9支军队的驻地、军队番号、防区界线、军事设施和行动路线。图幅中部的三角形城堡,是各支驻军的指挥中心。指挥城堡后面注有“甲钩”“甲英”的地方是军队武器、粮草的集聚地。

图: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长沙国南部驻军图》

史料三《晋书·裴秀传》记载,裴秀曾提出制图六体:一为“分率”(比例尺),二为“准望”(用以确定地貌、地物间的相互方位关系),三为“道里”(用以确定道路距离),四为“高下”(相对高程),五为“方邪”(坡度起伏),六为“迂直”(实地高低起伏与图上距离的换算)。

材料二   传说大禹铸九鼎,鼎上即有九州地图,称《山海图》。

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初步具有比例的概念,地图的基本要素已经具备,种类为军事图和各国各地区图。

汉代的地图种类更多,出现了地形图、城市图、宫殿图等,涉及的地域也扩大到汉朝周边。

西晋裴秀提出了“制图六体”的理论,并绘制了《禹贡地域图》,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地图集。

隋唐时期的地图有了等高线的概念,有的还附有文字,记载了户口、赋税、山川等,形成了全国性的图经或图志,并成为朝廷制定和实施政令的依据。

南宋时期,印刷地图出现。

明代的地图《广舆图》开创了系统地使用图例和“计里画方”的制图方法,并经印刷而大量发行。

宋代至明代,各类航海图也相继出现。

明末时期,西方传教士将投影法、经纬度测量法带入中国。清朝政府在传教士的协助下,进行了大规模的经纬度测定,绘制了《皇舆全览图》和《乾隆内府舆图》,标志着中国传统制图技术达到顶峰。

——摘编自葛剑雄《中国古代的地图测绘》


(1)根据材料一的三则史料探究中国古代地图测绘的历史,指出其史料价值,并做出合理推断。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国古代地图测绘的历史提炼一个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024-03-16更新 | 4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