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古代史 >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 陆王心学与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103 题号:1501368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北宋初年,儒学思想比较沉闷,在当时的政治思想中没有占支配的地位。到北宋中期,随着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加剧,因循守旧政治受到日益激烈的批评,士大夫中要求改革政治的变法思潮日益高涨。儒学这时期吸收了佛教、道教的一些思想,向着“通经致用”的方向发展,适应新的政治形势需要而日益活跃。当时士大夫中不少人出于对内忧外患交炽局面的忧虑,想通过对经籍作出符合现实需要的新解释,为解决现实的社会矛盾寻找答案,为巩固宋王朝的统治寻求药方,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儒学也在各个学派争鸣中得到发展,形成带有新的时代特点的新儒学。

——摘编自吴泰《中国史话》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新儒学”形成的原因。

材料二   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因其对外的良好开放性,而能够虽然经受过佛道的冲击、胡汉文化的融合以及外族的入侵都能够一脉相承地延续下来。但到明清以后中国文化却开始走向了一条封闭的道路。明朝时期郑和下西洋后,为了防止倭寇的侵略,巩固封建统治,开始限制通商。清朝更是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实行全面封闭政策,朝着自我封闭的方向发展。

——摘编自《中国文化发展历史及感悟》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清时期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趋势,并指出政治、经济、文化方面导致该趋势的因素。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北宋书院的创办是应教育需要才产生的,由于北宋重视科举和官学,同时,书院本身教学内容和办学目的不出官学应举的范围,所以到了南宋,形成了教育与学术研究相结合的书院。从管理和兴办来源来看,宋代书院并不完全是私人教育体制,而是官私结合的新的教育体制。书院在教育宗旨上侧重于修德成才,主要教材是儒家经典。但书院的教育目的不是为了科举考试,而是为了培养品德高尚的人才。书院招收的学生大多是慕名而来的,因此大部分学生读书都很用功。书院基本上都建在环境优雅的地方,吸收了道教和佛教尤其是禅宗以山林中的清幽来促进怡神养性、清心正气的特点,并和它注重修身养性的教育目的相配合。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18世纪的许多思想文化活动都是在国家机构的影响下进行的。雍正资助书院使学者们有了职业,1736年至1795年在位实际执政61年的乾隆,曾倡议由一大批有学问的文人编了大约57部大部头著作,如《四库全书》等。清代的学术从属于官方,即使这种从属是间接的。皇帝对中国知识界的统治还表现在对文化的镇压上。这一镇压持续了大约15年,与编纂《四库全书》同时进行。

——摘编自(美)费正清、赖肖尔著《中国:传统与变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书院教育产生的原因及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代官学的显著特点及简要评价。
2023-07-07更新 | 42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代文人结社风气浓厚,隆庆、万历时期的文人社团达到了41例,天启至崇祯前期更是达到了68例。明初文人社团人数通常在10人左右,明代中后期则有数十甚至上百人,复社成员人数达到三千多人,势力覆盖大江南北。兴起之初的文社,主要活动是精研八股、选文刻书,以便在科考场上脱颖而出。明代末年朝内政要援社为重,朝外社团则丐党为荣。复社士人以东林党后继为己任,讽议朝政、评论官吏,他们要求开放言路,革除朝野积弊,反对权贵贪纵枉法。这些针砭时政的主张得到当时社会的广泛同情与支持,同时也遭到宦官及其依附势力的激烈反对。

——摘编自张涛《明清之际文人社团发展的历史转向》等

材料二   中国近代社团文化缘起于戊戌维新时期,维新派提出合群救国”“合力求.的思想主张,得到向近代知识分子转化的新绅士的响应,从京师到地方组织起来了数十个学会。其中有以政治活动为主体的学会,如强学会、保国会;也有以讲求知识与学术为旨趣的学会,如上海的务农会、地图公会、浙江的化学公会,主要是仿效西方学会的范式,研究专门知识或新学,力图在知识与技术方面,促进社会进步;还有以社会改良风俗为主的学会,如不缠足会、戒鸦片烟会等。戊戌时期的学会一般都有公开的章程,明确规定其宗旨、活动内容、会员入会条件、会务管理制度等。上海强学会章程里规定学会要举办的各项事务,每事各有详细章程,举办以后,随时集议。各学会都设有会务管理和办事的机构,负责人和管理人员一般都是采取选举形式产生。

——摘编自彭平一、曾杰《论戊戌学会的现代社团特征》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代中后期文人社团的主要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戊戌变法时期的学会特征,并说明其影响。
2023-01-17更新 | 35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李贽: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咸以孔子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顾炎武:窃叹夫百余年以来之为学者……置四海之困穷不言……以无本之人,而讲空虚之学,吾见其日从事于圣人而去之弥远也。

王夫之:天地之德不易,而天地之化日新。……日之有昼夜,犹人之有生死,世之有鼎革也。纪世者以一君为一世,一姓为一代足矣。

——李贽《藏书》、顾炎武《亭林文集》、王夫之《思问录》

材料二   有为佛而货者,有为巫而货者,有为倡优而货者,有为奇技淫巧而货者,皆不切于民用,一概痛绝之,亦庶乎救弊之一端也。此古圣王崇本抑末之道。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1)根据材料一,分别概括李贽、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
(2)有学者指出,明末儒学呈现“承古而萌新”的特点。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以黄宗羲的思想主张加以说明。

2019-09-01更新 | 26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