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文化史(旧) >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 宋明理学 > 宋明理学的影响、评价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102 题号:15045504
中国文化具有强大的包容力和生命力,儒家思想是传统文化的主体。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文化发生过三次历史性融合。汉代学者对先秦文化进行了整理和发挥,这属于本土文化 内部的综合提升。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一次融合。第二次是中国文化与佛教文化的融合,属于东方文化的局 部交流。随着佛教文化的渗入,特别是唐代玄奘大师从印度带回佛教经典,开辟了传统秦汉文化与印度佛 教文化的融合时代。由此形成了多姿多彩的中国佛教、精密深邃的佛教哲学,并对宋代理学和明代心学以 深刻影响。这是中国文化的二次融合、明代中期以来,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在传播西方宗教的同时,也 带来了某些科学工艺。这是中国文化第三次融合的开始。

——摘编自李良玉《新文化的起源》

材料二   理学家提出“理”作为宇宙万物的本源,它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吸收佛教思想 的精粹,形成了析理精微、论证明确的哲学体系,这是两汉的粗糙哲学所无法比拟的。理学家以儒家“圣 人”为最高境界,充分肯定人的现实生活、道德精神的意义;它摒弃佛道所宣扬的彼岸世界,不相信灵魂 不灭、轮回转世之说,而力求在现实世界中实现崇高的理想,所以他是一种理性主义的哲学。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据材料一,从文化区域的角度,指出中国文化三次融合的对象有何不同。
(2)据材料二,指出理学的积极作用。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儒学由“粗糙”趋向“精微”的原因。据上述材料,说明中华文明在传承发展过程中所体现的基本特质。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材料一 自朱熹评注的儒家经典成为文职人员考试的根据以后,理学成为直到19世纪末叶以前帝国官方的正统观念,其结果是为不断增长的社会僵化提供了其所以存在的一个学术性理由。虽然这一理由从根本上有助于独特而历史久远的中国文明的延续,但其代价却是形成了压制外界所有独创性和新观念、 显得荒谬可笑的因循守旧。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李贽的悲观不仅属于个人,也属于他所生活的时代。传统的政治已经凝固,类似西欧宗教改革或者文艺复兴的新生命无法在这样的环境中孕育。社会环境把个人理智上的自由压缩在极小的限度之内……只能长为灌木,不能形成丛林。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1)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朱熹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并分析“理学成为19世纪末叶以前帝国官方的正统观念”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李贽的思想跟文艺复兴在“个人理智上的自由”方面有何相似之处?二者在促进社会制度进步方面起的作用有何不同?
2018-10-28更新 | 65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后(武则天)欲以武三思为太子……二人(狄仁杰与王方庆)同辞对日:“……姑侄与母子孰亲?陛下立庐陵王(武则天儿子李显),则千秋万岁后常享宗庙;三思立,庙不袝(新死者附祭于先祖)姑。”后感悟,即日遣徐彦伯迎庐陵王于房州。王至,后匿王帐中,召见仁杰语庐陵事。仁杰敷请切至,涕下不能止。后乃使王出,曰:“还尔太子!”

——《新唐书狄仁杰传》


(1)材料一涉及的核心问题是什么?导致武则天改变立太子人选想法立场的文化心理因素是什么?

材料二   唐代儒学较多地吸取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而盛行于唐代的佛教,既有本土发展起来的禅宗,也有从天竺引进的法相宗,还有中印合璧的天台宗等。唐代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是印度的乾达婆、希腊天使和道教羽人等多元文化因素的混合物。唐代大型歌舞《羽衣霓裳舞曲》则源于印度的婆罗门曲,并含有胡旋舞等中亚歌舞元素。

——张国刚《唐代开放与兴盛的当代思考》


(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代思想文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材料三   理学家提出“理”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它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形成了析理精微、论证明确的哲学体系,这是两汉的粗糙儒学所无法比拟的。理学家以儒家“圣人”为最高境界,充分肯定人的现实生活、道德精神的意义;它摒弃佛道所宣扬的彼岸世界,不相信灵魂不灭、轮回转世之说,而力求在现实世界中实现崇高的理想,所以它是一种理性主义的哲学。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3)据材料二,指出理学的积极作用。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儒学由“粗糙”趋向“精微”的原因。
2019-07-27更新 | 29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国时期,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荀子也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并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论断。        

   ——摘编自《历史必修③》

材料二   在如何维护大一统政权的稳固这一点上,秦皇汉武之间有着共同的认识,即不能容忍多元化的指导思想的存在,认识到必须有一种主导性的价值观念来维护一种稳定的社会秩序。儒家认识到仅仅依靠武力和严酷的法律无法长久地保持统治的合法性,关键是要使价值系统制度化,从而为现存的秩序提供支持。     

——干春松《儒家制度化的形成和基本结构》

材料三   朱熹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并非上述深奥的哲理,而是通俗的儒学教化。他把《大学》中的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加以具体化、通俗化,上自国家的皇帝下至各个家庭的百姓,构建一套周密的社会秩序。他关注社会基层民众的日常言行、所作所为,希望从基层着手,改变家族与村落,建立一个理想的社会。

——樊树志《朱熹新儒学:从“伪学”到官学》

材料四 后世君主“以君为主,以天下为客。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孟子和荀子的主要思想?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武帝为建立“主导性的价值观”所采取的对策?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谈谈理学对后世的积极影响?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概况黄宗羲的政治主张及其时代背景?
2020-05-26更新 | 3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