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选修(旧)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 其他人物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15 题号:1510669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陈希伋,字思仲,渔湖塘埔人。(宋神宗)元丰年间(1078-1085)两冠乡书,首荐漕台。肄业太学十余年,声誉日著,士人目为“广南夫子”。(在太学修业间)上书陈利害数万言,皆切中时病,复荐太学生马锡有文武才,乞加擢用。

(宋哲宗)元祜间(1086-1093)举经明行修,赐第者三百四十六人,希伋为第一。知梅州时,朝廷下(令)诸州取黄沙、牛皮及内库钱买珍珠,以备国用。诸州郡皆供应,希伋独不忍敷取于民,乃上封事奏免,州人德之。

(后)卒于官所,著文四百余篇,号《揭阳集》。

——据清雍正陈树芝纂《揭阳县志》卷六


(1)根据材料中陈希伋生平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当时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陈希伋的优良品质。
【知识点】 其他人物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管仲(前723~前645年),中国古代政治家、改革家,被誉为“法家先驱”。由于齐国经济较其他诸侯国繁荣,贵族的奢侈腐化动摇了齐国地位,他提出重视道德教育的基础作用,强调以君主为核心的政治体制。认为“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出礼则入刑”“事断于法”,主张“顺民心为本”,坚持正义的王道思想。同时将治国目标定位在经济建设上,“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管子辅佐齐桓公治齐四十余年,使之成为畚秋首霸。历史上曾有“春秋两百多年,实在是齐桓公和管仲的天下”之说。但是“法自君出”很多时候无法避免法治与人治的矛盾,出现人治大于法治的悲剧。

——摘编自陈志新《管子教育治理思想及其对文化自信的现实意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管仲治国思想。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管仲治国思想的影响。
2022-09-22更新 | 29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沈钧儒(1875-1963年),近现代著名政治活动家。1905-1908年留学日本修习法律,回国后当选浙江省咨议局副议长,三次进京请愿速开国会。1912年加入同盟会,坚决反对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1927年秋任上海法科大学(后改名上海法学院)教务长,他坚持民主办学,主张学术自由和自由结社,培养了不少法学专门人才如著名法学家沙千里、林事元等。1933年创办正行女子中学,亲任校长。九一八事变发生,沈钧儒无反顾地投身到抗日救亡运动中去。“一ニ八"战事爆发,他更是全力以赴地支援十九路军进行淞沪抗战。193512月他与上海文化界的一些爱国进步人士马相伯、邹韬奋等发表《上海文化界救国运动宣言》,组织上海文化界救国会,任执行委员。在1949921日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沈钧儒当选为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和中央人民政府委员

——摘编自周天度、孙彩霞《沈钧儒传》


(1)根据材料,概括沈钧儒的主要活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沈钓儒活动的因素。
2020-12-19更新 | 97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徐光启,出身于农民家庭,他经常下地帮助父亲做农活。他还向别的老农学技术,给棉花结顶打权,产量比原来增加不少,由此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已然萌发。后来先后遇上了意大利传教士郭居静和利玛窦,从他们那里学到了很多西方科学知识,包括农学知识并深切体会到西方科技对富国强兵的积极意义,于是放弃了诗词歌赋,重拾童年爱好,研究天文地理、水利测绘等领域。另一方面,青年和中年时期的徐光启也积极读书和参加科举考试,最终考取进士,此后逐步官至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但他在官场几起几落。徐光启回家守孝期间,曾经在家乡试种红薯,成功后将经验写成小册子散发,将红薯种植推广到江浙一带。后来,有一次辞官在天津附近试种红薯,将红薯种植推广到北方地区。又一次被罢官后,回到家乡将积累多年的农业资料系统地进行增广、审订、批点、编排,这就是著名的《农政全书》。《农政全书》中著有开垦、水利、荒政等一些不同寻常的内容,并且占了将近一半的篇幅,这是其他的大型农书所鲜见的。书中还记载了前人和他自己所掌握的农业技术,特别重视农业技术经验的推广,其中就有他以前写的《甘薯疏》。

——彭勇《徐光启:历史给明朝的最后一个机会》


(1)依据材料,概括《农政全书》的特点。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具有上述特点的原因。
2020-12-27更新 | 3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