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史学热点 > 政治类热点 > 对外交往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27 题号:15162167
外交是一个国家政治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天津谈判中,中方谈判者桂良说,外交使节驻京于天朝体制不合。对此额尔金的助手李泰国直截了当地宣称:“你们将肯定会看到,这项条款既对我们有好处,也将对你们有好处。良药固然苦口,但后效极住。我的态度越是严厉,我对你们的贡献就越大。”1858611日,李泰国警告说,除非即日接受条款,否则将进军北京。桂良别无他法,只得同意让英国外交代表驻京。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中国驻外使馆设立后,又相继在一些国家的商埠设立领事馆,以保护中国侨民的利益。光绪三年清延采纳驻英公使郭离焘的建议,首先在新加坡设立领事馆。……清廷于光绪十九年采纳薛福成的建议,为照顾旅外侨商归国居住方便,废除了海禁旧例,颁布新章程,允许“良善商民无论在洋久暂,婚婴生息,一概准山出使大臣或领事馆给予护照。任其回国谋生,置业与内地人民一律看待,并听其随时经商出洋”。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

材料三   新中国采取了两种建交方式,一是对苏联和东欧国家(除了南斯拉夫)采取承认即是建交的方式,二是对资本主义国家采取先谈判后建交的方式,“你对我好,我也对你好;你对我不好,我也对你不好”。关于对待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态度,194912月,毛泽东针对缅甸要求与新中国建交的问题指出,要先谈判后建交,认为这是“完全必要的,对一切资本主义国家都应如此”。

——摘编自任晓伟《新中国建立后毛泽东对国际政治的认识演进和中国外交战略的调整》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清朝外交的变化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简要评述。
(2)根据材料三,概括新中国建交方式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对中国的影响。
【知识点】 对外交往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69年明治政府向美国、荷兰等国提出了修约要求,但遭到拒绝。1880年井上馨出任外务卿后,把修约的重点放在治外法权权上,关税仅是修改现行税率。井上因过度对外妥协,遭到民权人士的反对而下台。1888年新任外相大隈重信则采取较强硬的外交策略,以美、德、俄作为修约谈判的突破口,提出在与美、俄等国签订新约的5年后,废除领事裁判权,得到美德俄国的同意。19世纪90年代,国际局势发生重大变化,英国对日政策发生根本性变化。1894年7月日本同英国签订了《通商航海条约》,废除了领事裁判权,并部分收回了关税自主权。此后,其他列强先后同日本签订了类似的条约。1910年日本向各国发出修约通知,1911年美国带头与日本签订新条约,随后有关国家也纷纷与日本签订条约,表示放弃关税协定权。至此,日本修改不平等条约的任务宣告完成。

——摘编自牛淑萍《近代日本修改不平等条约述论》等

材料二 清政府在要求修约收回权益方面也做了一些事情,但进展甚微。1917年8月,北京政府对德奥宣战,并宣布中国与德奥两国订立的所有旧条约一律废止。1919年,中国政府在巴黎和会上第一次系统地提出取消列强在华特权的要求。1925年五卅反帝运动发生后,北京政府发起“修约”运动,向各国驻华公使团提交了要求修改不平等条约的照会。1927年1月,武汉国民政府收回了汉口、九江英租界。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发起“改订新约运动”,实现了关税自主。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正式对德、意、日宣战,同时宣布废止中德、中意、中日间所有旧条约。1943年,中国同英、美等签订了《关于取消在华治外法权及处理有关问题之条约》,之后陆续与其他在华享有各种特权的国家签订了类似的条约。至此,一百年来中国与西方国家所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皆告废止。

——王建朗《中国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历史考察》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日两国在修约历程中的相似之处。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与日本相比,中国的修约历程有何特点?分析两者不同的原因。
(3)纵观中日两国修约过程,给我们留下怎样的启示?
2016-12-13更新 | 118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王宠惠(1881-1958),祖籍广东东莞,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获法学博士学位,早年跟随孙中山从事革命工作,曾任中华民国首任外交总长、北洋政府国务总理以及常设国际法院法官。1937年3月,王宠惠被蒋介石任命为南京国民政府外交部部长,此时中日关系非常紧张,在此紧要关头,王宠惠执掌外交部,体现了国民政府对其外交能力的充分肯定。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他根据形势变化与苏联谈判签订《中苏互不侵犯条约》,沉重打击了日本孤立中国的外交图谋,促使英美改变对中国抗战的消极态度,积极争取英美援华。抗战后期,他审时度势,力争并最终确立中国四强之一的地位。王宠惠一生中先后撰写了《宪法危言》等一系列的法学作品,探讨了中国宪政设计的原则和方针,被誉为近现代中国法学的奠基者之一。

——摘编自祝曙光《王宠惠与抗战期间的中国外交》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宠惠一生的主要历史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宠惠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
2023-06-10更新 | 29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材料   领海是指沿海国主权管辖下与其海岸或内水相邻的一定宽度的海城,是该国领土的组成部分。对于领海的宽度,近代以来出现过许多不同的主张:(1)航程说:14世纪意大利法学家巴托鲁斯提出的领海宽度为当时船舶两天的航程,约100海里。(2)视野说:即以目力所及的地平线作为领海的界限,一般为14海里。16世纪的英国、西班牙等最早采用。(3)大炮射程说:即以沿海国在岸上拥有的实际力量来决定海上行使控制权的范围,即“陆地的权力是以武器威力的范围为范围”。这一制度在17世纪为荷兰、英国等国家执行。(4)3海里原则:18世纪,一些海洋强国为了最大化地获取海洋利益而主张缩小领海宽度,1756年瑞典提出。后来,3海里原则得到了英、美、法、日等海洋强国坚定执行。直到1973—1982年的联合国第三次海洋法会议,大多数国家经过激烈的讨论和协商,取得了一致意见,通过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每一国家有权确定其领海的宽度,直至从按照本公约确定的基线量起不超过12海里的界限为止。”

——摘编自刘中民《领海制度形成与发展的国际关系分析》


(1)根据材料,概括近代以来关于领海宽度主张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联合国海洋法公约》通过的“每一国家确定的领海宽度不超过12海里”的原则。
2019-08-21更新 | 2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