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古代史 >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 儒学的复兴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53 题号:1517567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王朝建立之后,对民间文化的发展、对经济事业、对社会生活等方面,都没有过多的干预。士人群体也比较活跃,大师、精英不断涌现,整个社会充满了活力。发展到宋代,以禅宗为代表的佛学思想,以及道家的一些观念,被儒家学者吸纳,融会贯通。在这样的前提下形成的新儒学,其代表人物是格局更加宏大、知识更加渊博的一批精英人物。

——摘编自邓小南《中国通史大师课》

材料二

朱熹是孔、孟以来中国最大的思想家,也是孔、孟以后综合了新儒学思想,在新基础上建立体系的最重要人物。朱熹是宋朝理学的集大成者,董仲舒那种近乎神学的三纲五常学说,经过朱熹挥,才理论化、具体化、通俗化。他编著《四书集注》,用理学思想重新解释《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使理学透过四书而深入人心。他编《小学》,教育青少年遵循三纲五常的道德规范,他编《论语训蒙口义》《童蒙须知》,对儿童的衣着、语言、行为、读书,写字,饮食都作了道德规定。

——摘编自樊树志著《国史概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新儒学兴起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朱熹对新儒学发展的贡献。
【知识点】 儒学的复兴 解读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1999年12月,武夷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成为全球第二十三处、全国四处之一的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摩崖石刻:
“晚甘候”——武夷茶最早的雅名
唐代,孙樵出差来到武夷山,品尝了地方官员招待的武夷茶后,赞叹不已。回京后孙樵将武夷茶与朋友分享,他将武夷茶拟人化为“晚甘候”,意为晚节高尚的贵人。晚甘,也意指武夷茶的“回甘”,回味无穷。
武夷山茶是朱子理学的摇篮。朱熹留下了多处石刻,并创建理学新派系——闽学,成为力学一代宗师。

材料二   三教经过争论融合,到了隋唐,佛教实现中国化,倾国奉佛,而主体儒学却奄奄一息,照此发展趋势,中国有成为佛教国家的可能。在这关键时刻,朱熹奋起排佛抑道,深研各种典籍,推倒两汉以来树立起的“五经”在国家上层建筑中的主导地位,用《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组成“四书”代替“五经”的权威,认为“四书”才真正能体现出以孔孟之道为代表的中华文化的真谛。朱熹把它们联成一体,并精心注释,使之成为新儒学(理学)的思想体系。

——摘编自高令印《朱子学在中华文化史上的价值和作用》

材料三   中国是世界茶叶原产地,茶叶外销有据可查的最早史料可追溯到南北朝时期。民国出版的《茶叶产销》一书提到:“五世纪后期,土耳其人至蒙古边境,以物易茶,首肇其端。”其后日本、朝鲜、南洋等周边国家虽从中国进口茶叶,但数量还很有限。16世纪中国茶传入西方,亚洲市场变得微不足道,美洲、大洋洲、非洲市场均由荷兰、英国转口输入茶叶。输入茶叶的国家,17世纪主要有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俄国等国,18世纪输入茶叶的国家则增加了法国、普鲁士、丹麦、瑞典、美国、匈牙利、意大利等。19世纪英国独霸茶叶外销市场。茶叶初入欧洲市场被人视为稀罕的舶来品,“茶价异常昂贵”,18世纪上半叶1磅茶要17先令半,18世纪50年代仅8先令。1790年茶价为每磅3先令7便士,1810年减为2先令。清代前茶叶出口以江南茶和绿茶为主,清代以后外销茶产区包括苏、浙、赣、皖、粤、闽、滇、湘、鄂九省。最先出口的是武夷红茶,旋即绿茶压倒红茶,18世纪后半期起出口又以红茶为主,至此奠定了我国外销茶区及茶类的基本框架。

——摘编自陶德臣《简论中国古代茶叶对外贸易的特点》


(1)概括指出材料一的摩崖石刻有哪些史料价值。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朱熹为理学发展作出的贡献。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茶叶对外贸易的特点,并说明其繁荣的原因。
2023-10-06更新 | 50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和唐末及五代十国时期,多数时间处在分裂割据状态,社会等级秩序遭到严重破坏,南北朝时期儒、佛、道三教并立,刺激了中唐以后儒学的复兴。宋政府建立后,国家处于分裂状态,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交织,统治者急需维护统治,五代时期分裂和混战,使传统伦理道德规范遭到极大破坏,道德式微,宋代当政者急需构建新的统治思想以维护统治。理学以孔孟之道的儒学为主干,吸收了道家、佛家的思想精华,逐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哲学思想。

——摘编自[加]卜正民《哈佛中国史》

材料二 在理学家看来,是世界的本原,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理学家将天理人欲对立起来,个人修养要以敬畏天理为准则,才能达到圣贤之道,当人的私欲与准则发生冲突时,就要存天理,灭人欲。理学重视主观意志、注重气节品德、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从南宋后期起,程朱理学受到官方尊崇,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三 在明清易代的外部刺激和学术发展的内在因由下,传统士大夫的思想观念在明清之际发生了一系列蜕变,新的思想因素出现了。在学理上,明清之际的学者强调学术研究与解决社会问题密切结合,注重学术研究的社会效用。在政治观念上,明清之际的学者更重视把学术研究和解决社会问题联系起来,关注社会风习,并突破传统政治哲学的樊篱,提出了许多具有近代意义的政治观念。在君权和民众问题上,王夫之、黄宗羲等人强调民众利益高于君权、高于一家一姓之利益。王夫之认为天下非一姓之私也,提出不以一人疑天下,不以天下私一人的观点。

——摘编自王记录《论明清之际士大夫思想观念的蜕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新儒学出现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程朱理学的主张并简析其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之际儒学“蜕变”的表现。
2023-06-23更新 | 109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人才问题关乎国家盛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以宋仁宗一朝为例,出类拔萃、彪炳史册的人不下数十人,为历朝历代所罕见。其中,最著名的有晏殊、范仲淹、韩琦、富弼、文彦博、欧阳修、包拯、张方平、司马光、王安石、曾巩、刘放、刘恕、蔡襄、苏轼、苏辙、苏颂、沈括等。他们当中既有深谋远虑的政治家和改革家,也有才能杰出的思想家、科学家、文学家、史学家和犯颜直谏、风节凛然的谏臣。

——何忠礼《科举改革与宋代人才的辈出》

材料三   人才问题历来为政治家和思想家所重视,但衡量人才的标准,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内涵。在中国古代出现了“论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学行兼优”“治天下以人才为本,求材以教导为先导”“欲木之常茂者,必培其根”“半部论语治天下”等观念,体现了不同的价值取向,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黄启昌《中国古代人才统计中的价值取向》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宋代人才发展的特点及原因。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中国古代人才的价值取向。
2022-12-06更新 | 24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