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经济史(旧) >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92 题号:1522436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六七十年代至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简况表

年份新办民族工业总数/新增民族工业资金总额/万元平均每年设厂数/平均每年新增资本/万元
18691894505001.421.41
18951900100450016.7750
19001911300560031510
1912191960013000751625

材料二   刘国钧在1909年与人合伙开了一家和丰京货店,……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了,……局势也很不稳定,奔牛镇上人心惶惶,许多店铺关起门不敢再做生意。刘国钧决定冒一回险,他和家里人将500银元埋在地下作为后路,然后照常开店营业。……到年底一算,和丰店的净利高达5000银元。到1914年,集资9万银元,组成大纶纺织公司。……由于管理有方,大纶纺织公司投产当年就盈利,后由于大股东排挤,刘国钧被迫离开大伦,于1918年独资创办“广益布厂”,1922年又开办广益二厂。

材料三   刘国钧所采用的产品商标也很有意思,一个叫“蝶球”,图案是大小蝴蝶飞舞在地球上,寓意是“无敌于天下”;另一个是“征东”,图案上薛仁贵横刀立马,寓意是“征服东洋货”,显示了其要同东洋人一比高低的志向。

——以上材料摘编自彭海《校本教材在<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教学中的运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刘国均实业发展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蝶球”“征东”商标体现的精神。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时期,政府改革赋税制度,从而减轻对农民的人身束缚,增加农产品产量,还引进高产作物,如玉米、马铃薯、花生等经济作物,并且出现农业作物的分区,农产品逐步向商品化模式发展。手工业领域开始出现了手工作坊,打破以往“男耕女织”的生产局面,并且出现劳动分工现象,为创造更多的社会商品提供了契机,这对促进手工业领域商品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商业领域,随着农业、手工业经济的发展,商业化的市镇经济逐渐兴起,并且开始出现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和区域性的商业中心。

——摘编自姚庆《“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新思考》

材料二   如下图所示19世纪70年代以后,工业革命进入新阶段,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也努力抓住这一发展机遇,出现了兴办工业的浪潮。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时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原因并分析其产生的主要影响。
2019-05-06更新 | 60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民族资本家宋则久一生致力于振兴国货的爱国行动赢得众人景仰,他本人获得了“国货旗手”的美誉。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宋则久,天津人,生于1867年,他从16岁起开始学徒,32岁时受聘为敦庆隆绸缎庄的经理。从1903年到1912年,他先后集股创建了天津制胰公司、北洋火柴公司和天津报国公司,筹办了直隶国货维持会并任会长。

材料二   1913年,宋则久接办了天津工业售品所,举起“专卖国货”的大旗。在五四运动中,宋则久率领同事散发传单,宣传爱国救国必须购买国货。在宋则久的苦心经营下,到1937年,国货售品所的分所、分庄遍布北平、山东、河南等7个省市,职工300余人,经营全国商品达万余种。“七·七”事变后,售品所被迫舍“国货”二字,改为“百货”售品所,经营的商品也由专卖“国货”变为“中外百货”。抗日战争胜利后,美国货充斥国内市场,售品所从1947年起增设国外贸易部,因此国货和洋货共存。

——以上材料摘编自金彭育《爱国实业家宋则久》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则久投身民族工商业的有利条件。
(2)结合中国近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材料中摘录一段历史史实,指出它所反映的近代中国经济变迁的历史现象,并对该历史现象作出历史解释。(要求:简要写出所摘录的历史史实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解释准确全面。)
2019-04-23更新 | 47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毛泽东在谈到中国民族工业发展过程时说,四个实业界人士不能忘记,他们是:“搞重工业的张之洞,……搞纺织工业的张謇。”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张之洞,清末重臣。1889年,调任湖广总督。他以武汉为中心,先后创办了一批近代工业企业,如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居全国之冠,资本总额约为1130万两白银,并形成了以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为龙头的湖北工业内部结构,武汉也一跃而成为全国的重工业基地。

材料二   张謇,清光绪年间状元。他出身农家,苦读成才。1894年中状元时已41岁。他在两江总督张之洞的支持下,决定走实业救国的路线,于1895年集资50万两银子,在通州的唐闸镇创办了南通的第一个近代工厂——大生纱厂(后改名大生一厂),以后,又陆续在崇明外沙(今启东)久隆镇创办了大生二厂,在海门创办了大生三厂,在城南创办了大生副厂,并在吕四、海门交界处围垦沿海荒滩,建成了纱厂的原棉基地——通海垦牧公司。

请回答:

(1)张之洞等一些开明官员出于什么目的掀起了什么运动?有何特点?

(2)列举三个近代洋务企业。

(3)张謇倡导怎样的救国主张?他的救国主张在当时为什么不能真正实现?你对他的行为有何看法?

2018-05-04更新 | 7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