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史学热点 > 政治类热点 > 对外交往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81 题号:1522738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传统“天下”观的核心是“华夏中心论”,即天下是以中国为中心的,其他都是边缘,而且由“边缘”渐成“野蛮”…这种居高临下、俯视其他文明、文化的华夏中心论在处理、对待与它国的关系中,制度化为以中国为宗主、它国藩落属的“宗藩体制”,或曰“朝贡体制”,以此规范“华夷秩序”。在这种“华夷秩序”中,中国的“皇帝”是承受天命的“天子”,“天子”是最高的道德--“天道”在人间的化身、代表,代“天”来执政“天下”。所以,“天下”其他国家只能是中国的“藩邦”、“藩属”、“属国”。

——雷颐《天下、国家与价值重构:启蒙的历程》

材料二   晚清的条约关系与传统的朝贡关系是两种不同性质的国际秩序。后者形成了以中国为中心的“天下共主”观念,却在某种意义上是名实难副的虚幻构想,前者以国家主权概念和国际法原理为基石,却是作了调整的失衡的国际规范;后者旨在建立“守在四夷”的自卫架构,前者孜孜以求的是实际权益,尤其是经济利益:后者的不平等主要反映在交往形式上,将中外关系纳入到唯我独尊的天朝礼制之中,前者对中国实施“准统治权”,体现了主权损害的实质内涵:后者践履“不治”“字小”的王道德行,前者充斥“武力”“凌弱”的霸道暴举。

——李育民《晚清中外条约关系与朝贡关系的主要区别》

材料三   鸦片战争前,清政府承继了中国自上古便已产生的夷夏观念,构建了自己的国际秩序模式。这是封建时代所特有,以中国为中心的不对等的国际秩序模式,既反映了前资本主义时代国际关系的共性,又有中国自己的特点。晚清中外条约关系则是西方国家打破朝贡关系,在中国建立以不平等为主导的新的中外关系模式,又称为条约体系,或条约制度。这是两种不同性质的国际秩序模式,是两个不同时代的文明体系在国际关系中的体现。中国在晚清经历了两种国际秩序的激烈碰撞,从朝贡关系转向条约关系,并由此逐渐形成了新的对外理念和体制。

——李育民《条约制度的建立及其影响》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西对外体系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晚清政府从华夷秩序向条约体系转轨的具体过程。
【知识点】 对外交往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周王朝就有了“君权神授”及“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理论。依照这个理论,中国古代君王建立起以宗法制度为纽带的分封制度……对待周边蛮夷国家,中国除要用强大实力使之“畏威”之外,更应以“德惠”使四夷倾心内服。《礼记中庸》主张对诸侯和更远方的国家采用“怀柔”政策包括“厚往而薄来”的恩惠大度方针。按照儒家学说,中国君主与其它各国君主的关系,只能是天子与诸侯的君臣关系,外国来使均为朝贡者,故没有形成平等国家间的外交理念和外交礼仪。因此,古代中国统治者认为自己不需要外交,无需常设的外交机构,只是由礼部和理藩院分别办理海道和陆路往来的各国事务。

——摘编自《中国外交从宗藩体制向近代体制的转型》

材料二   荷兰政治思想家雨果格劳秀斯(1583-1645)认为,国家间的交往不应以强力作为基础,而应以各国都接受的国际法为基础,国际法的准则应该是正义和公理。1625年,格劳秀斯发表《战争与和平法》成为当时国际关系的重要法律依据,逐步为各国统治者所接受。……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会的召开和《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签订,开创了以国际会议形式结束国际争端和国际战争的先例。在欧洲确立了常驻代表机关制度。……18世纪,西方各国都建立起单独的外交机构。1708年,英国通过了《外交优惠法案》,提出了外交官执行公务时不得加以阻碍的条文。1815年维也纳会议正式通过了《关于外交人员等级的章程》,规定了大使、公使、代办三级外交代表制度。

——摘编自《西方近代外交体制形成》

材料三   中国外交,经历了从传统的“华夷秩序”体系向近代西方“条约体系”逐步转型的过程。这一过程可大致分为四个阶段:晚清“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设立,是对处理日益增多的“洋务”的一种被动应对,也是对建立近代外交体制的初步探索;清末“外务部”的产生,既顺应了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需要,又为清王朝维持国家主权与独立形态提供了重要工具;民国北京政府外交部的成立,从形式上改变了国家外交机构,满足了中国外交近代化的形式需求……抗战争爆发后,特别是1941年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为中国最终废除不平等条约、平等参与国际事务,提供了历史机遇。中国政府积极推行“抗日外交”,全面调整外交机构,优化结构布局,……把外交作为国家战略的头等大事,积极参与国际“首脑外交”。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与我国古代外交体制相比,欧洲近代外交体制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近代中国外交体制发生的主要变化。
2020-04-28更新 | 70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鸦片战争发生后,西方人以交往不能仅仅局限在贸易层面为由,要求与中国政府进行直 接而全面的外交往来。作为自1757年就成为清朝唯一对外贸易港口的广州,自然成为清政 府的属意之地,两广总督衙门就是清朝的外交部。1856年10月,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英法联军的首先攻击点是广州,很重要的战略目标就是逼迫清政府将外交机构移到京都(北京),与清朝中央而不是地方当局打交道。清廷担心外使入京后会直接挟制中国中央政府, 故于1859年上谕授两江总督“为钦差大臣,办理各国事务”。1860年10月,北京被英法联军占领,清政府被迫签订《北京条约》,其中要点便是“外国使节长期驻守北京”。1861年,总理衙门在北京成立,完成了清朝外交机构的转移。

——摘编自郭卫东《两次鸦片战争期间中国外交体制的变迁》

材料二   自列强在北京设立驻华使馆后,清政府开始意识到对外遣使的必要性和迫切性。1875 年8月,清政府指派郭高点出使英国,并于1877年1月在伦敦建立中国第一个驻外使馆。之后,驻外使馆在欧、美、日等国陆续创设。一批批公使走向世界,既体现了中国与西方关系的日益密切,也反映了中国人对世界认识的深入和变化。公使中的大多数人成为传播西学, 鼓吹社会、政治、文化、教育改革的先锋。当列强想在中国扩大其利益时,公使直接与驻在国 的外交部门交涉,阻止或削弱其扩张的势头。在与驻在国进行的直接谈判中,驻派各地的领事们接触和了解了外国政治体制及运行机制,熟悉和掌握了国际规范与国际惯例等。

——摘编自姜德琪 《中国外交近代化内在成因分析》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两次鸦片战争期间中国外交体制的变化趋势。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晚清遣使外驻的意义。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晚清外交的认识。
2020-10-01更新 | 21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中国建立之初的国际秩序观具有双重特点,既有对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国际秩序的认同,又有对美国为首的西方国际秩序的否定。在此基础上新中国逐步表达出自己的坚持和平共处的国际秩序观。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中苏关系恶化,中国的国际秩序观从主要遵从苏联主导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国际秩序,到批判该秩序。20世纪70年代初,毛泽东提出"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实际上是倡导一种新的国际秩序观。1978年后,中国的国际秩序观也因中心任务的改变而发生很大变化。对西方的国际秩序观不再全盘否定,而是部分接受。同时。中国提出了改变现行国际秩序并努力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目标。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在推动建立国际新秩序方面作了许多积极努力,提出了许多新的思路。20057月,中国和俄罗斯发表关于21世纪国际秩序的两国联合声明提出了新的国际秩序的具体原则。标志着中国国际秩序观内容的重要拓展。

——摘编自叶自成、蒋立群《新中国国际秩序观的变迁》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国际秩序观的变迁表现。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国际秩序观变迁的主要影响。
2021-11-10更新 | 17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