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文化史(旧) >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 宋明理学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693 题号:1522818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妇女婚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丈夫死了,问:“或有孤孀贫穷无托者,可再嫁否?”曰:“只是后世怕寒饿死,故有是说。然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二程全书》)问:“妻可出(休)乎?”程子曰:“妻不贤出之何害?”(《性理大全》)
宋代之后“女子无才便是德”逐渐盛行。《颜氏家训》主张:“妇女只许粗识柴米鱼肉数百字,多识字无益而有损也”。
《女儿经》:“为甚事,裹了足?不因好看如弓曲,恐她轻走出房门,千缠万裹来拘束。”
《仪礼》:“(妇女)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
材料二: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提取材料一中古代妇女受到种种压迫的具体信息。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妇女问题上中国古代思想家有哪些不同主张。
(3)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维新派、革命派、民主主义者和新中国人民政府在妇女解放方面作出的贡献。
(4)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中国女性获得解放的影响。
【知识点】 宋明理学 新文化运动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神宗时期整顿太学,创立三舍法,即将太学分为上、内、外三舍,学生入学后先编入外舍学习,定期试其行艺,优者依次升入内舍及上舍。外舍生每年升舍考试,考试合格,尚不能直接升舍,还要参考平时的操行及学业成绩,凡列入一、二等者,才能升入内舍学习。内舍进行升舍考试,若成绩达到优平二等,再参考平时成绩及操行,才能升入上舍学习。上舍生学习两年,期满进行毕业考试,由政府派员主考,学官不得参与。成绩评定分为上、中、下三等,“上等以官,中等免礼部试,下等免解试”。后来,武学、算学及地方官学等,大都仿照太学三舍法,考试、升补,悉如太学。
——摘编自苗春德《宋代教育》
材料二     1932年,国民政府公布《中小学毕业会考暂行规定》,引起了极大的争论。教育部长朱家骅说:会考“可以检查一般学生程度是否提高”,“会考制度,并非用以使任何学识突出之学生得一荣誉,实为考查学校成绩之另一方法”。陶行知说:“学生是学会考。教员是教人会考……会考所要的必须教。会考所不要的,不必教,甚而至于必不教”,“在学生们赶考的时候……把中华民族的前途赶跑了”。还有人著文说太死知识不合教育原理,不利学生健康。1936年,教育部令各省教育厅、局,将原依学生会考成绩计算学校成绩办法改为仅发表参加会考学校名单,重申对毕业学生之操行及体育成绩,各校应严加考核。
——摘编自高奇《中国教育史研究·现代分卷》
(1)根据材料一,归纳三舍法在考试制度方面的主要特点。分析三舍法对宋代学校教育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回答国民政府公布会考规定所引起的争论的焦点是什么,概括争论双方的理由,争论的结果如何?
2015-06-25更新 | 74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龙的形象变迁

刘志雄《龙与中国文化》:汉代以前的龙纹出现在祭祀的金石器皿中,“它们都不会是被祭祀的对象,祭祀对象应该是更高的神”。
《史记》:“天用莫如龙,地用莫如马。”
梁《高僧传》则载有释(代指佛教、僧人)昙超向龙祈雨灵验的故事。民间盛行的求雨祈龙王风俗,无疑与佛教有关。
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史记·西门豹传》说河伯,而《楚辞》亦有河伯词,则知古祭水神曰河伯。自释氏书入,中土有龙王之说,而河伯无闻矣。”
《宋会要辑稿》记载宋徽宗大观二年“诏天下五龙神皆封王爵,青龙神封广仁王,赤龙神封嘉泽王,黄龙神封孚应王,白龙神封义济王,黑龙神封灵泽王”。
施爱东《中国龙的发明》:早期的龙纹并不是帝王一家独享的掌纹,唐代一品官员穿龙服的机会比皇帝还多些。元代开始,统治者禁止下官及民众使用龙凤纹,明清两代严厉禁止下官和百姓僭用龙纹。


综合材料内容拟定一个主题,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对所拟主题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论从史出,逻辑严密)
2018-03-14更新 | 287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教育是人类文明史上一个很重要的音符,它对政治、经济、文化都有重要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汉教育制度之重要性,乃以育才与选贤双轨并进。由地方……申送十八岁以上青年入太学……学习《易经》《诗经》《尚书》《礼记》《公羊传》《谷梁传》《左传》《周官》《尔雅》等课程,五经博士为教官,有时皇帝亲自到太学讲课,和诸位儒生就儒家经典的内容进行讨论……毕业根据成绩进行选用,甲等得在宫廷充皇帝侍卫,乙等回归本乡作吏。,太学生又称博士弟子……凡属政府成员,皆须太学出身,……纵位极承相,亦不例外,必备此资历。

材料二

南宋教育无论是规模还是教育方法在中国教育史上都占有一席之地。南宋时期胡瑗始创“三合法”,主要方法是:在学校内分设经义斋和治事斋,经义斋选择“心性疏通,有器局,可任大事者”学习儒家经典,有较高的学术可充任较高级的统治人才;治事斋分设治兵、治民、水利、算数等学科,学生每人可以选修一个主科,还要兼学一个或几个副科,培养各职能机构和部门的专业或管理人才。元祐期间,继“三合法”又创立太学“六斋”,六斋学生相互切磋。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汉太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胡瑗的教学法的特点和影响。

2017-10-11更新 | 7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