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经济史(旧) >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 发达的古代农业 > 小农经济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242 题号:1524428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是大豆的故乡,甲骨文中就有关于大豆的记载。先秦时期,大豆栽培主要是在黄河中游地区,“豆饭”是人们的重要食物。《齐民要术》通过总结劳动人民长期的实践经验,认识到大豆对于改良土壤的作用,主张大豆与其他作物轮种。唐宋时期的文献中都有朝廷调集大豆送至南方救灾、备种的记录,大豆的种植推广到江南及岭南……从古至今,各式各样的豆制品是中国人喜爱的食物,提供了人体所需的优质植物蛋白。

——摘编自刘启振等《“一带一路”视域下栽培大豆的起源和传播》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历史上种植利用大豆的特点和作用。
2022高三下·全国·专题练习 查看更多[3]
【知识点】 小农经济解读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到18世纪中叶,世界上的几个地区——西欧的英国、中国的长江三角洲、日本——都出现了经济的繁荣发展,它们在许多方面体现了相同的特征。这些地区高产的农业带来了人口的显著增加,而人口的增加反过来刺激了生产的专门化,并使很多人可以脱离农业从事其他的手工劳动。

——《新全球史》

(1)材料一“相同特征”是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相同特征”对中英两国经济发展走向的影响。

材料二:从前习惯于做农活的工人们很快明白季节、日出日落和气候波动不再决定劳动日程了。相反,钟表、机器和车间创造了新的劳动节奏。……他们还要面对时时刻刻的严格监督,打个盹或是和同伴说句话都不行。车间经理催促男人、女人和孩子加紧生产,没有完成定额就要受到惩罚。

——《新全球史》

(2)材料二反映了当时生产劳动中出现了什么新现象?分析其出现的根本原因。

材料三:1800年,欧洲人口达10万的大城市仅有20座,西半球一座也没有。到1900年,欧洲和北美的大城市超过150座,有650万人口的伦敦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城市,接下来是420万人口的纽约,330万人口的巴黎和270万人口的柏林。

——《新全球史》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你能得出什么认识?

(4)请你为本小题拟一个主题。

2018-03-13更新 | 67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三 辅佐秦始皇治国的李斯的经济思想,在其石刻当中,可以窥见一斑。琅琊刻石言:“勤劳本事,上农除末,黔首是富。”石门刻石云:“男乐其畴,女修其业,事各有序……”

——钱穆《中国经济史》


材料四 1887年,他(严信原)在宁波北门外湾头,创设了通久源机器轧花厂。初创时,资本5万两,从日本购入蒸汽发动机、锅炉和40台新式轧花机,雇用工人三四百人,并聘用日本工程师和技师……到1897年,据9月21日《中外日报》称,该厂“开设有年,生意亦畅,现因新添纺织机器,所有前次所用女工,不敷工作,因此招募女工……闻近日女工向该厂报名者颇多”,这表明该厂发展较为顺利,以后续有扩大。

——赵世培等编《浙江近代史》


请回答:
(1)材料二反映了什么时期的什么经济政策?这一政策的基本含义是什么?
(2)归纳材料二中黄宗羲的观点,并简要评价。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及其特点。
(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通久源机器轧花厂是什么性质的企业,这种性质的企业是在怎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2018-01-12更新 | 53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农业史上,发生过两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粮食生产革命,它不仅改变了中国几千年以来的粮食格局,还对我国的历史发展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第一次粮食革命发生在宋代,标志性事件是来自于越南的“占城稻”被引入中国,首先在我国东南沿海等地开始种植,然后逐步推广到全国各地的水稻种植区;第二次发生在明末清初,美洲等地的一些特有物种传播到中国,其中粮食作物以玉米、马铃薯、番薯为主,它们能在较恶劣的条件下生长,改变了我国此前以稻、麦、粟等为主的粮食结构,极大的丰富了我们的粮食系统。

——摘编自刘宇杰《告别饥荒---饥荒成因与应对的历史考察》

材料二明清各时期农民平均生活水平估算

时期总人口(万人)粮农家口(万人)粮田(万亩)粮农及家口平均拥有土地(亩)平均亩产(市斤)粮农及家口平均拥有毛粮(市斤)扣除成本加工后的人均粮食(市斤)除口粮外可向社会提供粮食(市斤)
明万历12000972066075.46.82561741808458
清乾隆200001700093249.85.53101705791441
清嘉庆350002975094460.53.23191021474121
清末期4000034000101336.4328786140050

——摘自郭松义《明清时期的粮食生产与农民生活水平》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次“粮食革命”的历史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农业发展的主要问题。
2023-03-05更新 | 9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