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经济史(旧) >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 发达的古代农业 > 小农经济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94 题号:1831113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农业史上,发生过两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粮食生产革命,它不仅改变了中国几千年以来的粮食格局,还对我国的历史发展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第一次粮食革命发生在宋代,标志性事件是来自于越南的“占城稻”被引入中国,首先在我国东南沿海等地开始种植,然后逐步推广到全国各地的水稻种植区;第二次发生在明末清初,美洲等地的一些特有物种传播到中国,其中粮食作物以玉米、马铃薯、番薯为主,它们能在较恶劣的条件下生长,改变了我国此前以稻、麦、粟等为主的粮食结构,极大的丰富了我们的粮食系统。

——摘编自刘宇杰《告别饥荒---饥荒成因与应对的历史考察》

材料二明清各时期农民平均生活水平估算

时期总人口(万人)粮农家口(万人)粮田(万亩)粮农及家口平均拥有土地(亩)平均亩产(市斤)粮农及家口平均拥有毛粮(市斤)扣除成本加工后的人均粮食(市斤)除口粮外可向社会提供粮食(市斤)
明万历12000972066075.46.82561741808458
清乾隆200001700093249.85.53101705791441
清嘉庆350002975094460.53.23191021474121
清末期4000034000101336.4328786140050

——摘自郭松义《明清时期的粮食生产与农民生活水平》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次“粮食革命”的历史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农业发展的主要问题。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物种交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传统的欧洲作物……都是冬季或春季作物。仲夏后通常是饥荒的季节,而玉米恰好在这个时段成熟,利用夏季闲置的土地……玉米得到了一个“灾难时期的生命线”的称号。传统的休耕轮作制度演化为常年的复合作物栽培形式,大大缓解了人口对土地的压力,促进了欧洲的人口增长。欧洲的农民选择种植玉米以抵消不断上涨的地租、创造剩余产品……18世纪之后,玉米逐渐成为肉、奶食品生产不可或缺的饲料资源,成为商品生产转化的中间消耗物,为欧洲的城市化、商业化提供基础保障。

——摘编自[墨西哥]阿图洛·瓦尔曼《玉米与资本主义》

材料二   “在旧世界,没有哪个大规模的人类群体比中国人更快地接纳了美洲的粮食作物”。玉米可以在土质糟糕到令人惊讶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快速生长,其成熟时间比大麦、小麦和粟都短。甘薯则能在连玉米都不能生长的地方种植,它甚至不需要太多阳光。16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是小冰期的两个高峰,福建在这个时候出现了饥荒。陈振龙的儿子陈经纶向福建巡抚展示了甘薯,并受命进行实验性种植,结果“秋收大获,远近食裕,荒不为害”。

——摘编自查尔斯·曼思《1493:物种大交换开创的世界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玉米对近代欧洲发展的重要性。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玉米、红薯在中国传播的原因及影响。
2023-04-16更新 | 79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F列要求。

材料一   自耕农是封建国家直接剥削的对象。为了保证赋税、徭役的供求,封建国家历来关注这一阶层的存在。“稳定小农”是封建王朝长治久安的良策,每一个新王朝建立时,对此尤为关注。他们总是采取鼓励垦荒的政策,积极培植自耕农。诚然,自耕农这一阶层是很不稳定的,经常分化。

——《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

材料二   马克思在1853年就预言:“与外界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在英国的努力下被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   剑桥大学教授彼得诺兰说:”我认为任由经济发展,不采取任何调控措施是不合理的。这样会给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人民的生活及福祉造成极大困难。我一直深信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早期以及70年代后半期之后,选择了一条最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

——《复兴之路》


(1)依据材料一,分析小农经济在中国古代长期存在的原因有哪些。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结构的角度分析19世纪中期外国资本主义入侵给中国社会带来哪些变化?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早期、70年代后半期之后选择“最适合自身发展道路”的主要表现各有哪些?
(4)综合以上材料,从中国经济发展历程中,你能得到什么认识?
2022-03-06更新 | 76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代农业生产以繁重的体力劳动换取低微的收获,企盼以自己的辛勤劳作,维持对土地的占有和使用……“一夫之耕,食有余也;一妇之蚕,衣有余也。衣食且有余,而家不以富者,内以给吉凶之用,外以奉公上之求也”。

——摘编自朱筱新《论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形成及特点》

材料二   自耕农是封建国家直接控制下的“编户”,是国家赋税和徭役的主要承担者。自耕农的正常发展,社会就会相对安定,国家的赋入和储备就会相应的增多,国力就会随之强盛。反之,自耕农大量破产,经济危机就会加深,社会就会动荡不安。但是,古代自耕农经济并不是独立于封建经济体系之外的“自由王国”,在它的身旁,存在着强大的地主制经济,即使有政府对自耕农的扶持,但是历代王朝都不可能把扶持自耕农政策奉行到底。在这两方面压力夹击之下,促使自耕农的不稳定系数增大,经常发生分化。

——摘编自松龄鹏翔《略论自耕农经济结构及其历史作用》

材料三   只要有土地买卖的存在,就会有土地兼并的发生,自耕农的小块土地是地主土地兼并的首要目标,古代中国的小农经济与市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自然也无法躲避商人资本和高利贷资本的盘剥。小农有自己独立的经济,生产积极性较高。在生产动力就等于生产力,一定生产力水平下可供开垦的土地是有限的,人口的无限增加无疑会使农村中少地和无地的贫农增加,出现农民破产的现象。

——摘编自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农业的生产方式。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生产方式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分析自耕农经济在古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在古代中国导致小农经济破产的因素。

2019-04-25更新 | 23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