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世界史 > 走向整体的世界 > 新航路推动“人口迁移与物种交换”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299 题号:1530636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4501800年,地中海沿岸,非洲、东非海岸已是旧大陆体系部分,其余则是化外之地,165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在好望角建立水久要塞,作为经济军事携点。1713年,一艘来自印度洋的商船把亚麻布带到岸上洗,结非洲果把一种可怕的天花瘟疫传至此地,1/4以上居民被杀死,18世纪50-80年代,天花又两次侵入南非部分地区。在非洲地大事分地区,对世界网络参与趋势加强主要是以奴隶贸易方式完成的,至1880年之前的400余年,的1100万黑奴活着到达美洲1492年,人类穿越大西洋,欧洲就打开了进入美洲内陆的通道,他们通过军事、迅速征服墨西哥、秘鲁,进而控制印加帝国。欧亚美洲大陆的主要谷物(麦类和水稻、无花果,葡萄传入美洲,同时至1650年,各种流行性“人群疾病”(这类疾病需一定模的人群互动来传格)和虫媒致命性疾病的发作导致美洲人口损失50%-90%。

——摘编自[美约翰·R.麦克尼尔、威廉·H.麦克尼尔《人类之网一鸟做世界历史》

材料二:世界性网络的锻造,既造成了破坏,也带来了发展和创造,人们的生活越未越受到来自远方的各种事件和进程的影响,枪炮对整个世界的地嫌政治格局加以重新塑造,并造成国家间鸿沟加深;在经济领域导数了财富分配格局的大规模变革:造成人口迅速增长,社会等级更为复杂:生态领域导致无数物种交换,植物、动物、关病出现了局部同一化现象,地理领域导致了不同地区社会联系;在知识文化等领域,这些趋势一直延续到了今天

——编自施诚《全球史研究生题评价》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非洲和美洲融入世界性网络过程的相同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世界性网络形成的影响,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动植物的驯化不仅仅发生在中东,也发生在其他地区,但每个地方是相互独立的:在12000至7000年前的这段时间内,这样的驯化可能发生过六七次。但是,因欧亚大陆的地形呈东西走向,且拥有很大一片温带气候区,让动植物的驯化和转移活动,以及不同文化的技术交流变得容易起来。中东地区的农民在向欧洲扩张,以及在向印度河谷和地中海非洲海岸挺进的过程中,留下了他们驯化动植物的印记。而在美洲这样南北走向的大陆上却没有发生类似的情况,因为不同纬度间存在的显著气候差异形成了环境壁垒,阻碍了驯化技术的传播,此种情形直至新航路开辟才有所改变。

——摘编自[意]路易吉·路卡·卡瓦利·斯福扎等《进击的智人:人类多样性的壮阔历程》

材料二:绝大部分东非民族的口头传说中都提到古代的冶铁知识,其中既有熔炼也有锻造。考古学家和语言学家也证实,大概在公元前6世纪冶铁技术由班图人传到东非。东非最早的铁器时代遗址是在维多利亚湖周围——布哈亚、卢旺达、尼安扎和卓比,在布哈亚可追溯到公元前5、6世纪,在维南湾和乌干达北部可追溯到公元前3、4世纪。

——摘编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科学委员会《非洲通史第5卷十六世纪至十八世纪的非洲》

材料三:西班牙和葡萄牙在殖民掠夺中经常发生冲突。1494年6月,在罗马教皇的仲裁下,两国签订《托尔德西拉斯条约》规定在西非海岸佛得角群岛西370里加山处划一南北经线(教皇子午线),线西属西班牙,线东属葡萄牙。麦哲伦环球航行后,两国又发生冲突。1529年,双方订立新约,将西班牙属地的西界定在摩鹿加群岛以东17度经线处。

——摘编自田德全《世界古代史》

(1)综合材料一、二的信息,得出一个有关文明演进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你的观点。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教皇子午线”对世界历史产生的影响。
2024-06-03更新 | 43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492年10月12日清晨,意大利探险家哥伦布乘“圣玛利亚”号首次航行到美洲大陆,东西两个半球就此相遇。

这是欧亚大陆与美洲大陆的首次相遇,也是旧世界与新世界的首次相遇。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所带来的世界性改变,运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大,人类历史不仅在政治、经济、思想观念等领域发生重大改变,在生态环境史上,它更象征了一个重大时刻的开启:旧大陆和新大陆的植物(马铃薯、玉米)、动物(马、牛)、病菌(梅毒、天花、麻疹)都发生者交流与互换,极大地改变了此后的世界进程。哥伦布远航引发的生态变迁是奠定当代世界格局的重要一环,正如作者克罗斯比所说:“我们这个星球上的生命,从此彻底并永远地改变了。”

——摘编自艾尔弗雷德·W.克罗斯比:《哥伦布大交换》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概述“哥伦布大交换”给人类社会带来的深刻变化。
2024-04-23更新 | 16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前221年,秦朝人口估计有3000万,但到西汉初大约只剩下1500万至1800万,至公元2年增加到6000万。东汉初,总人口下降到3500万,157年后,才重新突破6000万。三国鼎立期间,人口仅存约2300万。西晋人口约有3500万,此后人口多次出现大幅度下降,直到609年,才恢复到6000万左右。唐初人口仅有2500万,至755年又增至约9000万。960年,估计人口只有4000万。1100年,人口超过1亿。元统一时实际人口约7000万。明初人口不足6000万,17世纪初,全国人口已突破2亿。1655年,人口估计已降至1.2亿。1700年,恢复至1.5亿,以后很快破2亿大关,到1850年,全国人口创造了4.3亿的新纪录。

——摘编自葛剑雄《中国历代人口数量的衍变及增减的原因》

材料二   御麦,出于西番,旧名番麦。……花开于顶,实结于节,真异谷也。吾乡传得此种,多有种之者。

——摘编自【明】田艺衡《留青日札》

闽人多贾吕宋(菲律宾)焉,其国有朱薯……然吝而不与中国人,中国人截取其蔓咫许,挟小盖中以来……其初入闽时,值闽饥,得是而人足一岁,其种也,不与五谷争地,凡瘠卤沙冈皆可以长。

——摘编自【清】周亮工《闽小记》

田亩起丁(丁银),田多则丁多,田少则丁少,计亩科算,无从欺隐。

——摘编自【清】吴永芳《嘉兴府志》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至清代中期人口数量变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角度说明清代人口"很快破2亿大关"的原因及影响。
2022-12-23更新 | 13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