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政治史(旧) >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 选官制度 > 科举制
题型:单选题-单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134 题号:15332731
唐代科举承“乡举里选”之意,有公卷、通榜之制,参考学子的平日诗文和社会、政府官员的舆论来拔取知名之士,而不是专凭考试之一日短长。宋代所凭只是考试成绩,且出现了糊名制度。这种变化反映出科举制
A.民主性加强,世家大族再难垄断官场
B.统治基础扩大,官员素质得到提升
C.制度设计日趋规范严密,更强调制度的公平性
D.考试成绩成选官的唯一依据,“选举”功能丧失
【知识点】 科举制解读

相似题推荐

单选题-单题 | 适中 (0.65)
【推荐1】明朝初期,鉴于南方士子在科举竞争中取得领先地位……于是明仁宗决定对南北士子分榜录取:“科举之士须南、北兼收……近累科所选北人仅得什一,非公天下之道。自今科场取士,南取六分,北取四分”。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加强中央集权
B.平衡南北政治势力
C.讨好北方知识分子
D.限制南方发展
2017-05-12更新 | 69次组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诗人白居易不到而立之年就一举登第,他自豪地写道:“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促成这种现象的制度因素是
A.三公九卿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2019-04-15更新 | 233次组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某同学在评析古代某一制度时用到了以下词组:“士大夫阶层的壮大”“社会阶层流动性的增强”“读书重学风气的发展”“官员文化素质的提高”。据此判断,这一制度是
A.科举制度B.察举制度C.刺史制度D.世官制度
2020-01-01更新 | 23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