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史学热点 > 经济类热点 > 民生问题、人文关怀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65 题号:15349767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历代政府均把粮食安全摆在治国安邦的重要地位……汉代贾谊积极主张发展粮食生产,重视粮食储备,认为粮食储备是“天下之大命”。唐宋时期,形成了体系健全的救荒救灾的仓储制度,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历代政府一方面发挥政府在粮食流通中的干预作用;另一方面,还发挥自由贸易在调节粮食余缺方面的作用。清乾隆皇帝对建立全国统一粮食市场的必要性就有着清醒的认识,并给粮食市场的建立与发展提供政策支持。

——摘编自吴宾等《试论中国古代的粮食安全观》

材料二   随着我国大规模经济建设开始,大批农民从农村进入城市,城市人口和工业就业人数激增。1953年国家收入粮食540亿斤,支出粮食587亿斤,赤字达47亿斤。而农民在土改后生活改善,对粮食消费的需要提高了,有余粮也不急于出售。东北等产粮区遇到灾荒,使供销局势更显紧张。一些私人粮商又乘机抢购粮食,囤积待机。市场粮价大幅上涨,一些经济困难的城市居民已难以购得必须的口粮,造成人心惶惶……据现有情况,只能采取这样的政策:在农村实行征购,在城市实行定量分配。

——摘编自金冲及《20世纪中国史纲》第3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古代重视粮食安全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说明新中国粮食政策出台的历史背景。
【知识点】 民生问题、人文关怀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世纪开始,英国政府大力推动呢绒工业发展,也借此解决了圈地运动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提升了英国本土呢绒工业的水准。到了17世纪末,毛纺织业已经遍布英国各地,成为吸纳就业人数最多的行业。以毛纺织业为主体的乡村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城乡经济联系,推动了城乡之间的人口流动,加强了城市资本对农村的渗透,扩大了城市对乡村经济的辐射能力。在工业革命到来之前,英国已经昂首完成了农业革命。

——摘编自谷延方《17世纪英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

材料二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大地上,掀起过一场全国性的乡村建设运动。一批爱国知识分子以“民族自救”为己任,自发深入落后的农村,从改造乡村教育入手,对农民进行识字扫盲和科普教育;通过创办乡村医院,以推进乡村卫生运动;通过创办中心茶园,开辟健康娱乐场所来改变民风民俗;通过创办信用合作社,帮助农民发展生产;通过创建农业科学馆,以推广良种,宣传科学种田;通过成立联村自卫团来禁烟禁赌,强化社会治安;通过举办农民娱乐会、联村运动会、农民演讲会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校和乡村社会融为一体;他们在乡村建设的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强调应注意中国传统文化,反对生搬硬套外国模式。

——摘编自《全国乡村建设运动概况》

材料三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将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线任务,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组织实施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力度最强的脱贫攻坚战。到2020年底,全国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中国人民在创造美好生活、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

——摘编自刘艳梅《推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毛纺织业的发展导致英国农村经济发生了哪些深刻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近代乡村建设运动的主要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并分析新中国乡村振兴战略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2022-07-01更新 | 166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2021年中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制度在维护社会公正、实行财富再分配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政府历来重视社会救济。汉朝建立常平仓制度,积谷备仓,调节粮食。隋唐时期,政府既重视官方储备,也大力提倡民间积储。隋文帝置仓积谷,预防荒年,还鼓励民间自置义仓,令各州百姓在收获时按贫富分三等出粮,于当地造仓积储。官仓救大灾,义仓防小灾。……宋朝以后,宗族内部的救助活动逐渐兴起。宗族通过设立义田、义学、义宅、义冢等族产,在衣食、住行、婚娶、蒙养、丧葬等方面资助族中贫困者。

——摘编自《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开始着手建立社会保障制度。1951年,政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标志着城镇企业职工劳动保险制度的建立。19561月通过的《一九五六年到一九六七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和同年6月通过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指出,农业合作社应该对社内丧失劳动能力、生活没有依靠的社员,做到保吃、保穿、保医、保教、保葬,这两个文件奠定了五保工作的制度基础,五保制度正式在我国建立起来。

——摘编自郑秉文等《新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变迁与发展》

材料三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尊重和鼓励基层组织和群众的创造精神,从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创新,推进民主管理的科学发展,整合基层治理资源,不断提升基层治理的能力建设,不仅是今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基层社会治理的一项长期性、基础性工程。

——陈荣卓、唐鸣《农村基层治理能力与农村民主管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宋朝前后社会救济的区别。
(2)根据材料二,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
(3)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选择阐述①:指出基层民主制的形式,并分析具体影响。选择阐述②:指出中国积极推动建设怎样的新型国际关系,并结合“一带一路”理念的应用来说明中国如何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提供中国方案。
2021-12-08更新 | 55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朝在太祖时期就设有常平仓、广惠仓等,遇到灾荒之年可开仓赈济。……地震后会导致山崩、决堤等一系列灾难,宋廷为清理震后杂物及兴修工程,遂招募灾民中的壮年参加工程建设或挑选壮年入伍,给予一定的补偿。“或放令前去别州,或相度判给与民田……”,如孙子秀知金坛县时,“淮民流入以万计”,孙“赈济抚恤,树庐舍,括田使耕。”孝宗隆兴元年成都地震,“诏令医官局于见赈济去处每处差医官二员,将病患之人诊视医治,所需药物从和剂局取拨。”“治平中,河北地震,民乏粟,率贱卖耕牛以苟朝夕,涣在澶。尽发公钱买之,明年,民无牛耕,价增十倍,涣复出所市牛,以充直与民,涣民赖不失业。”

——摘编自张釜《宋代地震灾害及其救治措施》

材料二   民间救助是宋代城市社会救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随着市民阶层的发展壮大和市民社会意识的不断增强而兴起的。从救助活动主体来看,参与城市民间救助的成员涉及工商业者、官僚士人、佛道人员等众多社会群体。……相对而言,作为市民阶层主体的工商群体最值得关注。他们以积极的姿态参与各种社会救助,固然与传统施恩思想和官方政策的鼓励有关,但更主要的是出于社会责任和义务意识。

——摘编自陈光灿《宋代城市的社会救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官方赈济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社会救助兴起的背景和作用。
2022-05-21更新 | 3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