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政治史(旧) >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 抗日战争 > 卢沟桥事变和全民族的抗战 > 全民族英勇抗战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126 题号:1536033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晚清时期的学堂乐歌是中国近代新音乐的开端。维新变法期间,康有为、梁启超就积极提倡在学堂设立乐歌课。学堂乐歌采用源自日本的简谱记谱法,择取外国音乐曲调,创造性地继承传统的填词艺术."取彼国之善本,易以我国之歌词"。歌词创作不受格律约束,使用文白话兼采的语言形式。儿童歌曲、摇篮曲、进行曲、二声部和三声部合唱等演唱形式都已出现。《中国男儿》《何日醒》《国耻》《勉女权》《自由》等歌曲在清末民初广为流传。丰子恺回忆学唱《勉学》的情景时说∶"先生费了半个小时来和我们讲解歌词的意义……方知道自己何等不幸,生在这样危殆的祖国里。"

-摘编自刘以光《中国歌词简史》

材料二  红日照遍了东方,自由之神在纵情歌唱。

看吧!千山万壑,铜壁铁墙,抗日的烽火,

燃烧在太行山上,气焰千万丈。

听吧!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

我们在太行山上,山高林又密,兵强马又壮。

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他在哪里灭亡。

这首歌曲《在太行山上》是冼星海作曲,桂涛声填词,于1938年7月完成。歌曲诞生后,在汉口抗战纪念周歌咏大会演唱,很快流传到太行山地区乃至全国。

——摘编自项福库、蒋长清《近现代中国爱国歌曲赏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民初学堂乐歌创作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在太行山上》创作和流传的历史背景,并指出革命歌曲传唱的现实意义。
2022·河北·模拟预测 查看更多[2]
【知识点】 全民族英勇抗战解读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1】上海见证了近现代中国的沧桑与巨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求其记述当今时事,文则质而不俚,事则简而能详,上而学士大夫及农工商贾皆能通晓者,则莫如新闻纸之善矣。新闻纸之制,创自西人,传于中土,向见香港唐字新闻体例甚善,今仿其意,设申报于上洋。

——《申报》(1872

材料二   此次(上海战区第十五集团军)五十一师夜袭大捷,其勇敢机智,实令国人内心振奋。此非仅前方军人之光荣,亦是全体国民之光荣,其赫赫战绩必将鼓荡起我九州同胞更高的抗敌斗志。

——《申报》(1937930日)

材料三   1984年,在北京留学的日本学生片山和之第一次到上海。“34年过去了,如今我生活在上海,各种各样的变化让我大为惊叹。”已成为日本驻上海总领事馆总领事的片山和之说,“我至今还记得,早期从北京到上海乘坐卧铺列车需要15个小时,而如今同区间搭乘高铁“复兴号”只需4小时40分钟。”

——摘编自《光明日报》(《改革开放40年:4个外国人眼中的“上海传奇”》)


(1)根据材料一,说明1872年《申报》创办的主要背景。上海作为近代中国的报刊中心,极大推动了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请结合近代前期的两例史实予以说明。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五十一师夜袭大捷”所属的会战及其意义。由会战所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是什么?
(3)史学家杜君立认为,以“上海传奇”为代表的“中国崛起”,虽然离不开自身的改革开放,但更离不开经济全球化。阅读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请选择阐述:
①以上海地区改革开放的相关史实及其意义,说明“中国崛起”主要得益于自身的改革开放。
②结合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所带来的发展机遇说明“中国崛起”主要得益于经济全球化。
2021-03-20更新 | 154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2】从古代的“吾土吾民”到近代的民族国家,国土和人民是人类史诗上演的舞台和主角。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罗马人所关注的是将人类历史上最宝贵的资源——人,引进到罗马政体之内,因为他们需要军事武力来扩张。这与希腊对公民权相当限缩,不愿与他人分享的观念十分不同,这使得希腊城邦永远都是小型社区,而且往往越来越小。

——波利比阿《罗马帝国的崛起》


(1)依据材料一指出古代希腊与古代罗马的区别。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区别造成了怎样的结果?

材料二   1337-1453年,英法之间的“百年战争”,唤醒了两国人民之间的民族感情,对西欧民族国家形成和民族意识觉醒产生了巨大影响。从14世纪开始,西欧各国出现了使用本民族语言的浪潮,用英语翻译的《圣经》奠定了英国民族语言的基础。恩格斯说:“语族一旦划分……这些语族就成了建立国家的一定基础。”14世纪末,欧洲的封建体制向近代政府体制过渡,民族国家化(民族从它的“自然”状态转化为“国家”的政治形态)的进程启动了。在这些新型国家中,君主是国家权力的金字塔顶,“君主的利益不再只与贵族的利益相吻合,而是扩展到与全民的利益相吻合。”随着民族国家兴起,从以前那种只知有教,不知有国的情况发生变化。中世纪文明那种孤立性、分散性的特点,开始朝全国性、统一性以及以公权和公权为主的方向演变。

——摘编自李肇忠《近代西欧民族主义》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西欧民族国家兴起的原因和影响。

材料三   虽然中华民族的认同感早已凝固而无需强化,但对一般中国人来说,这个民族认同感恐怕更多像是章太炎所说的那样潜藏在心中,远未达到“活跃而自觉”的程度。如果不出现大的内忧外患,大约也就会基本维持在潜存的局面。从这个角度看,近代中国民众的民族认同感仍是可以被“唤起”而转化为政治力量的。一旦有社会、政治的大变动,尤其是遇到外患时,“先知先觉”的民族主义者仍可诉诸大众的民族认同感,将其唤起并使之转化为政治力量。

——罗志田《权势转移:近代中国的思想与社会》


(3)概括材料三的主要观点。结合民国时期的有关事实,说明这一点。
2020-07-26更新 | 77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   古人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当整个国家民族兴衰存亡最大关头的今日,每一个人有一份良知良能,都要用来为国家尽忠,为民族祖先尽孝,大家应该如古人所说的“存心时时可死,行事步步求生”,发挥我们忠孝的伟大力量,突破这个生死关头,以必死的决心完成民族复兴的大业。

——一九四O年元旦.蒋介石广播训词

材料二   80年代是十分重要的年代,我们一定要在这十年中取得显著的成就,以保证在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在80年代里,我们最根本的工作就是要把自己的事情办好。国内的事情最重要的是把经济建设搞好。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要有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而要做到安定团结,就必须保证党的领导。

——1980年元旦,邓小平在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的讲话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1940年中国抗日战争的基本态势。并以抗战史实说明1940年国共两党都在“为国家尽忠,为民族祖先尽孝”。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概述1980年党和政府在政治、经济、科技方面“把自己的事情办好”的具体史实。
2020-07-28更新 | 7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