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古代史 >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 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85 引用次数:140 题号:15389357
中外交流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道奇观。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长安是整个丝绸商贸之路的起点。正是有了丝绸之路的沟通,长安拥有了海纳百川般雍容丰厚的文化,留下了众多丝路通商的痕迹。经过几百年的西域通商,到唐朝时,长安成为世人瞩目的国际名城,全世界的人们都向往着这座神奇的城市,唐朝也从容地汲取着来自世界各地的营养滋润。

材料二


《明史》记载:“(郑和下西洋)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材料三   清乾隆帝致英国国王乔治三世信函中的几句话:“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1)依据材料一,概括唐朝都城长安成为“世人瞩目的国际名城”的主要原因。举例说明这一时期为中外友好交往作出突出贡献的历史人物及其事迹。
(2)依据材料二回答郑和下西洋的目的。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郑和成功实现远航的技术条件。
(3)与材料一、二相比,材料三反映了中国古代的对外政策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一政策对中国历史产生了什么深远影响?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易 (0.85)
【推荐1】古代中国多元文化碰撞交流,沟通中外,推动了社会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百家争鸣虽原则上是各家发表自己的看法,批评别人的意见,但也包含了对其他学派某些思想的吸收。如荀子,虽以礼为思想核心,但也特别重法与推崇孔子,以致有人将其当作法家,还有人将其当儒家。

——选自孙景坛《百家争鸣新论》

材料二 帝引见朝臣,诏断北语,一从正音⋯⋯又诏革衣服之制⋯⋯改国姓为元氏姓,盖帝优于文学,恶本俗之陋,欲以华风变之,故不惮为此举也。然国势之衰,实始于此。——选自赵翼《廿二史札记》

材料三 有西方学者认为,近代世界赖以建立的种种文明与发展可能有一半来源于中国。⋯⋯造纸术经阿拉伯人引入葡萄牙,在13世纪到达西方,廉价耐用的纸张很快取代了欧洲长期使用的羊皮纸和小牛皮纸。……正如马克思所说:印刷术却变成了新教的工具,变成了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了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杠杆。

材料四 明朝初年,社会经济迅速发展,明成祖遂派郑和下西洋,据《明史·郑和传》记载,郑和航海宝船共63艘,最大的长444尺,宽18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船,一艘船可容纳千人。船队白天用指南针导航,在洪涛接天,巨浪如山的险恶条件下,云帆高张,昼夜星驰。郑和及其团队,开辟了蓝色海洋的郑和时代,对世界影响深远。


(1)据材料一,概括作者对“争鸣”的主要认识。
(2)据材料二,指出作者所评述的历史事件及其观点,并据此谈谈我们对待不同文化的正确态度。
(3)据材料三,概括造纸术和印刷术的传播对欧洲社会发展的影响。
(4)据材料四及所学知识,分析郑和下西洋取得成功的原因。
2023-03-05更新 | 86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易 (0.85)
【推荐2】秦汉、隋唐、明清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重要时期,都曾出现过盛世局面。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皇一死,秦帝国荡然无存。可是他统一中国的功绩并不因之而湮灭,不出10年之内一个新朝代继之勃兴,兹后延续达400年。汉朝在公元前后各经历约200年,全盛时管辖的人口约6 000万,足可与罗马帝国相比拟,就是从所控制地域和存在的时间上讲,两个帝国也可以相提并论,只是中国方面内在的凝聚力,非西方所能望其项背。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材料二   下图为陕西乾县唐朝章怀太子墓壁画《客使图》(部分)。大唐盛世,四海升平,万国来朝。该壁画展现了三名唐朝官员(左)在接见使节时的“大国外交”场景,这些使节可能来自东罗马帝国、日本(或新罗)和唐朝东北少数民族地区,他们在向唐朝的代表表达敬意。


材料三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明初统治者进行一系列改革,大大强化了皇权。明朝一度出现强盛局面,郑和下西洋成为中国乃至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清朝统一全国后,加强君主专制,并对西藏、新疆、台湾及附属岛屿、南海诸岛等进行有效的管辖。

——部编(五·四学制)《中国历史》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功绩并不因之而湮灭”的理由。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明初统治者在地方上采取的“大大强化了皇权”的措施。“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什么?1684年,清朝设置的什么机构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内地的联系?
2021-10-27更新 | 98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易 (0.85)
名校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开宝四年(971年),宋太祖赵匡胤“置市舶司(古代管理对外贸易的机构)于广州,后又于杭、明州置司”。根据考古发掘,东起日本,南到印尼,西到东非,甚至在非洲内陆的津巴布韦都有宋代瓷器的迹象。据记载,与宋代进行通商的国家和地区有五十个,其中宋代海船直接到达的有二十多个。……北宋初年,广州的市舶收入只是占了国家财政收入的2%,到了南宋初年占据了全国财政收入的20%。

——摘编自梁俏《宋代海外贸易特点及其评价》

材料二 明代对外贸易采取了严格的朝贡贸易,只准两国之间官方相互进行贸易,私人船只不准往来。明代对朝贡国家、路线、港门、船只数目、贡品种类均有详细而严格的规定,明朝对朝贡国家予以官方证明。对外贸易“只是政府借以表示中国文化传播之一种光荣礼节而已”。

——摘编自马珺《浅论中国古代的对外贸易》

材料三 鸦片战争后,中外贸易不断扩大,其主要进口品为鸦片和棉纺织产品,中国主要的出口品仍为茶叶等农副产品。我国出口商品主要为农产品、初级矿产品、手工制品,其科技含量很低,生产规模较小,仍处于自然经济的落后态势中。随着中国市场的逐渐开辟,19世纪70年代以后鸦片贸易的比重就逐渐减少了,而正常的商品交易则越来越扩大。

——摘编自张易《近代中国对外贸易与经济的发展》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宋代、明代对外贸易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鸦片战争后中国对外贸易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022-11-15更新 | 27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