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古代史 >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 中枢政务机构(汉-唐)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155 题号:15391829
魏晋以来三省制的演变

材料   尚书省,自曹魏时始设,东晋南朝沿之。掌“出纳王命,敷奏万机”。(《隋书》卷二六《百官》上。)长官为令,下设诸曹尚书,分领具体事务。但至南朝,其职能已渐转化为一般的办事机构。

中书省,曹魏时分尚书省之权而设,东晋南朝沿之。且权日重,掌出纳帝命,即起草诏书、政令,接受尚书奏事等机要大事。长官监、令。

门下省,西晋时始设,南朝沿用,置侍中、给事黄门侍郎各四人,其职责主要是在皇帝身边服侍、保卫、顾问应对,拾遗补阙,检举非法。门下之设,原为分中书省之权,故权位极重,有“宰相便坐”之称。

秘书省,南朝设,掌典籍图书,设监、丞各一人,郎四人。

集书省,南朝设,置散骑常侍、通直散骑常侍各四人,掌侍从左右,献纳得失,省阅奏书,并有驳回权,又与中书侍郎对掌禁令,纠察违失,权亦极重。

以上机构,在职能上或有重复交叉,其设置也并无定准,还处于游移发展中,但从中可以看出一个趋势,即至南朝时,国家的中枢机构已被划分为若干个,再无某一个机构能独掌大权。这对加强皇帝权力是极端有利的,也为后来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的确立打下了基础。

——摘编自朱绍侯、齐涛、王育济主编:《中国古代史》


情境设问:通过教材内容结合拓展材料,梳理魏晋以来三省制演变的历程,并对此演变进行评析。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拜占庭人不仅继承了罗马帝国中央集权制的政治遗产,以罗马帝国正统继承者的身份保持了统一帝国的政治体制,而且在皇帝专制统治、《罗马民法大全》等诸多方面坚持了欧洲地中海上古政治遗产,并有所发展。为了治理众多古代族群,帝国政府始终维系着庞大且完善的官僚国家体制,其核心是集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社会司法、宗教文化各种最高权力于一身的皇帝专制中央集权。7世纪至12世纪推行军区制,以农兵制、军政合一为重要特点,并由将军对行政区域及其军队进行管理,对扭转拜占庭危急局势起了重要作用。拜占庭人成功打造了包括整个东欧世界的拜占庭文明圈,并将各个斯拉夫族群纳入其中,其影响至今犹存。

——摘编自陈志强《欧洲中古史视域中的拜占庭帝国》

材料二   隋唐统治者系统地总结了秦汉以来的旧制,革弊创新,极大地加强了国家的控制能力,从而使皇权进一步加强。唐朝完备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监察机构和制度趋于完善,在内地地方实行道州县三级制,在边疆设立都护府、都督府进行管理,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羁縻州府制度,唐玄宗开元年间改行募兵制,军队职业化、专业化,设立节度使,制定《武德律》《贞观律》等,很重视礼制的建设,直接促成了中华法系的形成。唐人对传统文化、少数民族文化以及外来文化都抱有包容的态度,从而造就了光辉灿烂的唐文化,传入日本、朝鲜等东亚国家,形成一个以中国为文化源的中华文化圈。

——摘编自曹大为、赵世瑜等主编《中国大通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拜占庭帝国与唐朝在国家治理上的异同。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拜占庭帝国与唐朝国家治理共同的历史价值。
2023-05-19更新 | 990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列材料:

观点有学者提出,君主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可以说,从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两千多年全都一样,并无变化。

材料一“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办于上”。

—《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汉武帝时杜周为廷尉,“善候司。上所欲挤者,因而陷之;上所欲释者,久系待问而微见其冤状”。有人责怪他“不循三尺法,专以人主意指为狱”。周曰:“三尺安出哉!前主所是著为律;后主所是疏为令。当时为是,何古之法乎。”

—据《汉书》卷六十《杜周传》

材料三唐太宗对宰相房玄龄等说:“自古帝王多任情喜怒,喜则滥赏无功,怒则滥杀无罪,是以天下丧乱,莫不由此。朕今夙夜未尝不以此为心,恒欲公等尽情极谏……”

—据《贞观政要》卷二

从三则材料中选取两则可以论证题中观点的材料,并通过对材料的解读论证题中的观点。

2016-04-08更新 | 218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宋之际,部曲制解体,部曲奴婢转化成农民,靠租佃为生。部曲奴婢等贱民身份的大量改变,使得中古良贱身份制度也无以为继。唐代及其以前,天子只能和世家大族分享权力,君权势弱,世家大族甚至可以罢黜天子。而宋代时,世家大族衰落,尽管天子与士大夫分享权力,但君权却不断强大。唐代乐于接受外来文化,其文化精神及动态是复杂而进取的。宋以后,佛、道、儒等诸家思想趋于融合,渐成一统之局,遂有民族本位文化——理学的产生,宋以后的文化精神及动态趋向单纯与收敛,渐显保守。

材料二   对于唐宋之际诸多社会变革的评价,国内学界有两种不同的意见:一认为“其变化之巨并不亚于春秋战国之际的转变”;二则认为“对比唐宋时代,从阶级状况到政治制度、军事制度、文化等,列举出不少变化的史实。然而若与春秋战国时期相比,则至多只能算是一个小变革期”。对于唐宋变革的社会性质,日本学者认为唐是中古之末,宋是近世之始。宋元社会发展进入“与文艺复兴时的欧洲、伊斯兰教期的西亚平行的中国的近世社会形成期”。而国内学者在相当长时间内以为“这场变革的性质无疑属于封建社会内部的变革”。

——以上材料均摘自李华瑞《“唐宋变革”论与唐宋之际的变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唐宋之际社会变革的主要表现。
(2)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二中有关“唐宋变革”的观点。(要求:任意一点或整体,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024-04-03更新 | 17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