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古代史 >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 陆王心学与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77 题号:15409476
家训宗规伦理以儒家思想为主体,通过家国意识同构,旨在实现社会和谐,体现了民族传统道德思想与规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三   宣圣谕。圣谕曰:“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此六事乃太祖高皇帝(朱元璋)曲尽做人的道理,件件当遵守。能遵守的便是好人。有一件不曾遵守便是恶人。愿我一族长幼会集祠(堂)中,敬听宣读,悉心向善,皆作好人,有过即改,共为盛世良民,贻子孙无穷福泽。

——明《虎墩崔氏族谱·族约》


(1)儒家的伦理思想深刻影响中国社会。据材料三,指出明代统治者与民众对儒家伦理所持的态度及其各自的做法。
(2)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儒家伦理在中国历史上所起的积极作用。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1】有国家就需要有国家治理,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概莫能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公元前 1 世纪建立,到公元 4 世纪末分裂,罗马帝国地跨欧、亚、非三大洲,设置行省管理意大利半岛之外的地区。罗马民族在政治上处于主导地位,意大利以外的人(希腊人除外)被称为“蛮族”。什么是罗马民族呢,那就是罗马人和意大利人,他们在语言、经济和文化上关系密切,也是共同打下帝国天下的核心力量。

——摘编自刘家和、王敦书主编《世界史》(古代史编上卷)

材料二:汉武帝初年,起用儒学之士数百人,在各级部门担任职务。汉武帝向这些儒者咨询治国的方略,让他们阐述“大道之要,至论之极”。

——人民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三

且天之生民,非为王也,而天立王以为民也。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之子;其恶足以贼 害民者,天夺之。

——董仲舒

材料三:古代希腊和古代中国分别是这两种方式的最有代表性的发源地。希腊文明和华夏文明都是在走出了原始氏族社会的质朴道德和风俗习惯之后形成了国家形态的,但两者的“走出”方式截然不同。希腊人伴随着工商业的发展而彻底告别氏族社会,开启了法治的传统;华夏民族则在农业环境下延续、升华了血缘伦理关系,奠定了道德立国的基础。由此,两者分别衍化出“法治”与“德治”的政治—文化传统。

——徐圻、金鑫 著《“法治”与“德治”的文化渊源探析》


(1)根据材料一,概括罗马帝国在国家治理上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罗马法在推进罗马帝国的长治久安和繁荣进步中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概括董仲舒的基本观点。结合所学,指出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的其它治国方略。
(3)阅读材料一、二、三,结合所学,有两点认识可供选择讨论:①伦理治国、独尊儒术, 的确成功地维护了专制王朝两千多年,但我们民族却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试结合明清时期政治、 思想文化领域相关史实,简述我们民族付出的代价。②古希腊文明是今天整个西方文化的摇篮,不管是科学、哲学、艺术,还是历史、政治、法律,都来源于古希腊的城邦国家( 除了宗教———基督教不是从希腊产生的)。试以奥林匹亚遗址为例证,从一个侧面管窥古希腊文明的“摇 篮”地位。
2020-12-03更新 | 129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明朝初期,统治者采取宽松休养的政策,各行各业得以恢复和发展,商业的作用得到肯定。然而科举名额并未随着人口数量增长而增加,“弃儒就贾”“弃文从商”现象频生。各家学派的思想学说日渐渗入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根植于百姓心中的固有的“士、农、工、商”观念发生转变。王阳明在《节庵方公墓表》中对四民关系提出了新的论断:“士农以其尽心于修治具养者,而利器通货犹其士与农也。工商以其尽心于利器通货者,而修治具养,犹其工与商也。故曰:四民异业而同道。”早在王阳明从“格物致知”转向心学之初,他就认为良知存于每个人的心中。经过在贵阳传道、讲学等活动,王阳明进一步认为,人人都有成为圣贤的潜质,“天下之人心,其始亦非有异于圣人也”。为建立天下大同的理想世界,王阳明强调个人思想境界的提升,重视个体的社会地位,这对社会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引导作用。

——摘编自冯瑜《王阳明商人伦理思想及其现代价值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王阳明社会伦理思想的核心理念及其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王阳明的社会伦理思想。
2024-05-07更新 | 24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愚所谓圣人之道者如之何?曰“博学于文”,曰“行已有耻”。自一身以至于天下国家,皆学之事也;自子臣弟友以至出入、往来、辞受、取与之间,皆有耻之事也。耻之于人大矣!不耻恶衣恶食,而耻匹夫匹妇之不被其泽……呜呼!士而不先言耻,则为无本之人;非好古而多闻,则为空虚之学。以无本之人,而讲空虚之学,吾见其日从事于圣人而去之弥远也。故曰:“载之空言,不如见诸行事。”夫《春秋》之作,言焉而已,而谓之行事者,天下后世用以治人之书,将欲谓之空言而不可也。愚不揣,有见于此,故凡文之不关于六经之指、当世之务者,一切不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而矣。

——摘编自《亭林文集》《日知录》

(1)材料反映了________________(时期)的________________(人名)的思想。
(2)根据材料,概括该学者关注的问题。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主张的影响。
7日内更新 | 2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