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经济史(旧) >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 商业和城市的发展 > 商业的发展 > 宋元的商业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100 题号:1552559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五代末期,周世宗对城市商业采取较为自由的政策,如允许在开封汴河(注:指大运河中段)两岸建立邸店。宋太祖继承了这一政策“诏开封府,令京城夜市至三鼓已来,不得禁止”。并形成了许多商业街与新型的服务娱乐行业,占卜、典当、彩帛、瓦肆等行业十分发达,经久不衰。1201年,加上约40万人的军队和官员,全城人口约100万,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同时,也是全国最大的旅游城市,常吸引外地游客来此游乐。

——摘编自薛凤旋《中国城市及其文明的演变》

材料二   据统计,明代江浙地区在行政中心之外,出现了316个市镇,清代增至479个,市镇之间的直线距离不过数十里。这些市镇收纳周边个体民户产品,进行深加工大批市镇是大中城市与广大农村联系的纽带。这些市镇中的居民已经从农业人口中分离出来,大多从事纺织业……明中期以后,还出现了专业市镇比如景德镇居民以制瓷为业,盛泽镇居民以蚕桑为业。到清代前期广东佛山镇在内的“天下四大镇”在专业性市镇的基础上发展成为新兴的城市。

——摘编自赵冈《中国城市发展史文集》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开封商业发展的表现,并分析北宋开封繁荣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市镇的特点。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流动”的宋朝

材料一东京养甲兵数十万,居人百万家,天下转漕,仰给在此一渠水”“汴水横亘,首承大河,漕引江湖,利尽南海。

——《宋史》

朝廷创置榷场以通南北之货...内足以专课息之源,外足以固邻国之好。

——《宋会要辑稿》

朝贵人家选婿,于科场年,择过省士人,不问阴阳吉凶及其家世,谓之“榜下捉婿”。

——(宋)朱彧《萍洲可谈》

典卖倚当庄宅田土,今后并立合同契四本,一付钱主,一付业主,一纳商税院,一留本县,违者论如法。

——《宋会要辑稿》

材料二太宗时,置榷属于京师,诏诸蕃香药宝货至广州、交险、两浙、泉州,非出官库者,无得私相贸易。

宋初制定的《私茶法》规定,“民茶折税外悉官买,民敢藏匿不送官及私贩鬻者没入之,计其直百钱以上者杖七十。”

——以上两段材料均出自《宋史》


(1)据材料一、二概括宋朝社会“流动性”的特点,并简述其表现。
(2)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朝社会“流动性”的原因及认识。
2022-12-13更新 | 197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历代王朝铸造了大量的铜钱。北宋后期,由于铜钱本身价值低下,民间又有许多铜钱被囤积或销毁用以制造器皿,出现“钱荒”。在此背景下,北宋诞生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称为“交子”。交子与宋朝后来发行的其他纸币,都是作为辅币与铜钱兼行。元朝则将纸币作为单一流通货币来发行,称为“钞”。元末滥印纸钞,导致恶性通货膨胀,财政崩溃,明朝遂又恢复铜钱纸币并行的货币体制。明朝中期起,白银逐渐成为国家财政和民间交易基本支付手段,物价也多以银两计算。清朝完全承认白银法定货币地位,与铜钱兼用。

——摘编自彭信威《中国货币史》等

材料二 近代以来,中外贸易开通,中国现银大量外流,银价高涨,加上外国银元大量充斤中国市场,严重破坏了旧的银两制度。与此同时,由于铜矿开采量不足,出现制钱紧缺的现象,而制钱本身的一些缺点又难以适应近代贸易发展,这使旧制钱制度开始动摇。由此,清政府开始整顿币制,出现了银元、铜元与纸钞票等几种新的货币。由于没有国家银行,户部与各省均自有铸币权。不仅出现旧货币银两、制钱与银元、铜元、纸钞票等新旧货币混用现象,而且各处所铸货币的成色、分量也是参差不一,币制混乱。但中国自铸银元的出现,毕竟加速了银元替代银两的步伐,也为清末银本位制确立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刘四平、李细珠《张之洞与晚清货币改革》

材料三   随着解放战争的顺利进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迅速连成一片。形势的发展急需一种统一的货币来替代原来各根据地和解放区种类庞杂、折算不便的货币。为此,华北人民政府于1948年12月1日在河北石家庄成立中国人民银行,开始统一发行人民币。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币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定货币。到1999年10月1日启用新版,人民币先后共发行了5套,形成纸币与金属币、普通纪念币与贵金属纪念币等多品种、多系列的货币体系。数十年来,人民币始终地位稳定。

——摘编自陈雨露《人民币读本》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货币的变化及影响其变化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自铸银元的历史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人民币发行的意义。
2020-02-20更新 | 78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宋代在传承前代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开拓演进,形成了独具风韵的宋代文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许多方面,宋朝在中国都是个最令人激动的时代,它统辖着一个前所未见的发展、创新和文化繁盛期。从很多方面来看,宋朝算得上一个政治清明、繁荣和创新的黄金时代。宋确实是一个充满自信和创造力的时代。”

——美国学者罗兹墨菲《亚洲史》

材料二   北宋时,经济发达的浙江嘉兴“诗书礼乐,相辉相扶,里之秀民,家之良子弟,无不风厉向学”。在经济落后的夔州路和广南东、西路,文化也逐渐得到普及。如夔州(四川奉节),从前“此邦之人尚不识书”,到庆历年间,“人渐知读书”。两广地区学校相继建立。

北宋时,三河“村民颇知书,以耕桑为业”。南宋时,海州睢佑卿“父祖以农桑为业”,他“独亲于学。作文赋诗,为乡里称道”。北宋时,饶州帽匠吴翁“日与诸生接,观其济济,心慕焉。教子任钧使读书,钧少而警拔,于经学颖悟有得”。南宋时,鄂州富商武邦宁“交易豪盛,为一郡之甲”,他叫其次子武康民“读书为士人”。

——摘编自《宋史资料汇编》

材料三   宋朝时,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中,“坊巷桥门及隐僻去处,俱是铺席买卖”。城郊和乡村的“草市”也更加普遍。全国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市镇。

材料四   北宋时,“负担之夫,微乎其微者也,日求升合之粟以活妻儿,尚日那一二钱,令厥子入学,谓之学课。亦欲奖励厥子读书识字,有所进益”。臣(北宋国子祭酒邢罱)少时业儒,观学徒能具经疏者百无一二,盖传写不给。今板本大备,士庶家皆有之,斯乃儒者逢时之幸也。

——摘编自《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五   隋唐均规定:“工商不得入仕。”(《通典》)……宋太宗在淳化三年(992年)……的诏书中,规定:“如工商杂类人内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许解送。”(《宋会要辑稿·选举》)甚至还出现“有道释之流还俗赴举”的现象。

——摘编自《为儒家正声——“重农抑商”非儒家所为》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从文化角度说明“宋是一个充满自信和创造力的时代”。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代文化普及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四、五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文化普及的原因。
2018-10-15更新 | 48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