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世界史 > 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 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70 题号:15568700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根据传统国际法的理论与实践,战争作为推行国家政策和解决国际争端的强制手段,是被承认的,是合法的。进入19世纪末,这种传统观念逐步被否定。1899年海牙会议缔结的《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公约》,虽然没有从法律上否定战争,但是规定各国应尽力免除诉诸武力,而用和平手段解决纷争。1907年海牙和平会议进一步对战争权利加以限制,并对幹旋、调停、国际调查作为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方法作了较详细的规定。1919年的《凡尔赛和约》设立了追究战争犯罪的内容。1920年的《国际联盟盟约》规定将战争发生的争议提交仲裁或依司法解决之前三个月内不得从事战争。1928年订立的《非战公约》,第一次从法律上明确否定了战争权的合法性,也成为制止侵略战争的重要法律依据。

——摘编自刘长敏《论海牙和平公约与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原则》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后期,反法西斯盟国的首脑相继在开罗、德黑兰、雅尔塔和波茨坦等地开会,签订了一系列条约和协定,形成了战后国际秩序,史称“雅尔塔体系。雅尔塔体系具有相当的历史进步性,双方的决策者都认为要尽力避免冲突,要争取和平的方式解决争端。于是和平共处便实际成为他们指导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两种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之间的和平共处原则正式纳入了国际关系体系。雅尔塔体系所倡导的和平民主独立的原则对战后世界和平民主独立发展,有着极大的作用,一定程度上来说,它决定了世界战后的和平发展,体现出人类呼唤世界和平与要求共同发展的时代特征。

——摘自徐蓝《试论雅尔塔体系对战后国际关系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一战前后国际社会对战争态度的变化,结合所学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用史实说明雅尔塔体系为“人类呼唤世界和平与要求共同发展”所做出的努力。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瓜分非洲的浪潮掀起后,各种力量的碰撞日趋频繁和激烈,为了平衡利益和避免得不偿失的冲突,相关国家坐到了一起。1884年,14个国家的代表在柏林集会。在非洲代表不在场的情况下,相关欧洲国家把一片片的非洲土地当作博弈的筹码。而实际上,欧洲国家在会议桌上拿来推去的这些土地中,有很大一部分它们还弄不清楚情况也并没有实际占领。于是,柏林会议提出了一条被称作“有效占领”的原则,要求声称对某片土地有所有权的国家应对这片土地有实质性的占有和控制。根据“有效占领”原则,包括商人、探险家、传教士在内的各路人士进入大大小小的非洲酋长或国王的“牛栏”和“王廷”,通过利诱、威逼、欺骗和“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等方式去求取协议。

——摘编自刘伟才《柏林会议与瓜分非洲》

材料二   19世纪过渡到20世纪的年代中,除了冰冻的极地以外,全世界都被瓜分完毕。从此以后,后起的资本主义强国德国等要求重新瓜分世界了……但结果却是德国最终将其全部殖民地让给主要的协约国家及其伙伴,列强之间的矛盾并没有化解,不可避免地又要发生一次重新瓜分世界、重新划分势力范围的新战争。

——【法】雅克·阿尔诺《对殖民主义的审判》

(1)根据材料一、指出柏林会议召开的历史背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柏林会议进行评价。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西方列强“重新瓜分土地”所引发的国际问题。
2024-05-20更新 | 115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14年7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战争之初,政府要员梁士诒对袁世凯说:“德奥以小敌大,战之结果,必难悻胜。在我见,正不妨明白对德绝交宣战,将来与和议中取得地位,与国家前途,深有裨辅。”袁世凯死后,主政的段祺瑞亦相信,“日本既已加入,我若不参加,日本对青岛势必染指掠夺……而我国参加,到时中国也是战胜国之一,和会上有我一席之地,必将提高中国之国际声誉。”1917年8月,中国参战后,即收回德、奥在天津、汉口的租界,撤销两国领事裁判权。同时获得协约国许诺:庚子赔款自1917年12月起暂缓五年偿还(俄国仅同意缓还1/3),免加利息;德奥赔款永远撤销(占庚子赔款总数的20.91%)。1919年1月,中国作为战胜国出席巴黎和会,并在会上提出废除“二十一条”,收回山东主权等正义要求,但和会却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全部转让给日本。1920年,国际联盟成立,中国是创始会员国。

——根据凤凰网、《参考消息》网等文章整理


(1)据材料分析中国政府决定参加“一战”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参加“一战”对中国的影响。
2019-05-27更新 | 91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光绪年间,官吏“唯知耗民财,殚民力……其能实心为民者无有也”。……清朝的军队既不是人民的军队,也不是国家的军队。唯此,它对人民没有爱心,对国家亦缺乏忠心。……甲午战争,是中日两国的“元气”大比拼。日本,几乎从明治维新开始即全面展开对华调查和情报收集工作……对清朝内部的一切情况了如指掌。

甲午战争之际,基督教信徒内村鉴三

曾把当时的“日、支两国关系”解释为“代表新文明之小国”与“代表旧文明之大国”的关系,于是,这场战争便不但不是什么“侵略”与“被侵略”,而是所谓“新文明”战胜“旧文明”的“义战”。……实际上,日本对待周边国家的态度,明治以来一直没有发生过根本性的改变。

——韩东育《甲午战前清朝内治环节的阙失与战后中日落差分析》

材料二甲午战争使日本军国主义者尝到了侵略战争的甜头,刺激了它向外扩张的贪欲,其侵略野心越来越大……甲午战争中国的失败强烈刺激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推动了中国人民的爱国救亡运动,加速了民主革命的进程,为最后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准备了条件。

——王晓秋《从甲午战争到抗日战争》

(1)材料一中认为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是什么?材料中以内村鉴三为代表的日本人对侵略中国的态度是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的“甜头”是什么?列举甲午战争之后日本向外扩张的史实。

2018-04-01更新 | 6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