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政治史(旧) >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 清末新政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236 题号:1568163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清朝前期的语文教育大体处于各民族“各语其语”的自发状态。虽独尊满文,但并未赋予任何一种语文以国家通用文字的地位。清末新政中,原有的多样化治理体制基本朝着一体化方向发展。1904年清廷公布《奏定学堂章程》,语文学科由书面语的“国文科”和口语的“官话科”组成。“国文科”主要教授汉语言文字和文学,“注重读经以存圣教”“戒袭用外国无谓名词,以存国文”,这在晚清中西语文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无疑别有深意。“官话科”是语文教育史上的一大变革,以京音和官话为基准,将语文教育从“书同文”扩展至“语同音”。面对英、俄列强对边疆地区的殖民扩张,边疆官员都很积极支持国家语文教育,清末新政期间,蒙古、西藏、新疆、川边地区的不少新式学堂均开始使用“国文教学”。

——摘编自湛晓白《清末国家语文统一与满汉族群关系变化》


(1)根据材料,归纳清末新政中“国文教育”改革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边疆地区推广“国文教育”的历史意义。
【知识点】 清末新政解读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洪武八年(1375年)正月,明太祖认为京师及府、州、县皆有学,而乡社之民未睹教化,所以诏谕全国,命有司仿古家塾、党痒(学校)之制,更立社学(学堂由乡社自行筹建),延师儒以教民间子弟,兼读《御制大诰》及本朝律令。正统元年(1436年),明英宗命各处提学官及司、府、州、县官严督社学,不许废弛,其俊秀向学者,许补儒学生员。成化元年(1465年),明宪宗令民间子弟愿入社学者听,其贫乏不愿者勿强。

——摘编自曹大为等主编《中国大通史》

材料二   19世纪末,在维新派创办的《时务报》《湘报》等报上,有不少提倡教育救国的文章。甚至一些趋新的封建官僚,如张之洞、陈宝箴等人,也在呼吁改革科举制度和兴办新式教育。20世纪初,不仅改良派、立宪派继续鼓吹,而且一些革命派也在积极呼吁。1901年,中国最早的教育专业杂志《教育世界》开宗明义地宣称:“无人才不成世界,无教育不得人才。”此类言论,在当时各种报刊上比比皆是,由此而使教育救国思潮得以勃发奔涌。

——摘编自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

材料三   邓小平复出主管科教事业后,以宽广的世界眼光注视着新科技革命的进展,指出现代科学技术正在经历着一场伟大的革命,现代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最主要的是靠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

——摘编自郭德宏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前期发展社学教育的措施与目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末教育救国思潮兴起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邓小平复出主管科教事业的意义。
2021-08-23更新 | 82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般把隋炀帝创设进士科作为科举考试制度正式产生的标志。……这是中国古代选士制度的一大分界线。……就当时社会状况而言,唐代科举是一个比较进步、比较合理的考试制度,……隋唐创立的科举考试制度也影响了西方各国。……18世纪末到19世纪,在欧洲各国逐步推行的文官考核制度也是吸取了中国隋唐创立的科举考试制度的经验。……孙中山先生在所著《五权宪法》中说:“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还是从我们中国学过去的。”

——任继愈主编:《中国古代考试制度》

材料二   熙宁(宋神宗年号)四年二月中书上书,提出了王安石系统的改革方案:“古之取士具本于学校,故道德一于上,习俗呈于下,其人才皆足以有为于世。…一宜先除去声病对偶之文,使学者得以专意经义,以俟朝廷兴建学校,然后求三代所以教育选举之法,施于天下,则庶几可复矣!”神宗听从了王安石的建议,遂下诏更定科举法:“罢诗赋及明经诸科,专以经义论策试士。”

——牛卫东:《王安石“熙宁变法”中科举制度的改革》

材料三   甲午战争以后,资产阶级改良派对科举考试制度进行了猛烈批判,批判的集中点是用八股文取士。康有为(公元1858-1927年)指出,八股无用,改科举莫急于废八股。他要求“应请定制,并罢试帖,严戒考官,勿尚楷法”。……改革科举考试制度,是清末“新政”在教育方面的重要改革措施。一些朝廷重臣和封疆大吏为表达他们对“新政”教育改革的拥护和支持,他们不满足干废止八股,改试策论,而纷纷奏请递减科举考试取士名额。……清朝廷迫于形势,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决定“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

——任继愈主编:《中国古代考试制度》


(1)如何理解科举考试制度的产生是“中国古代选士制度的一大分界线”?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全面阐述科举制度的社会影响。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进行科举制度改革的原因。他提出怎样的系统改革方案?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清末科举制度被废除的主要原因。
2021-09-28更新 | 126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清末民初湖南的地方自治运动,在中国近代化史上留下了蔚为壮观的一页。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以降,西学东渐之潮涌动不息。地方自治理论作为近代西方政治思潮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逐渐传入中国;甲午战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当时从中央到地方,无论是在抵御外患,还是在振兴内治方面,都无明显作为,湖南自保自强的重担只有由湖南民众自己来承担。于是黄遵宪、谭嗣同等人便顺应民心民愿,提出了其地方自治的主张;维新期间地方自治的萌芽与晚清以来中央官治权力的下移是分不开的……。湘省在此背景下,地方权力开始加重。地方既握实权,便奠定了地方自治的基础。清末民初三十年间(1895-1926年),湖南作为全国性地方自治的一分子,其表现为全国注目。以区域近代化论,清末民初湖南地方自治运动创造了湖南诸多第一,如第一次选民调查、第一次投票选举、第一批代议机构等。

——摘编自刘国习《试论清末民初湖南的地方自治运动》

材料二   1920年前后,“省自治""联省自治""一时成为时代潮流……毛泽东反复强调自治必须由民来办,认为湖南人民已经具备了自治的能力。他告诫从事“自治运动”的人,不要信湖南民智未开交通不便自治难于办好的话,“政治法律不装在穿长衣的先生们的脑子里,而装在工人们、农人们的脑子里”。对于湖南自治法,只要是生活在湖南地域上的人,凡年满15周岁无神经病者,不论是“农人也罢,工人也罢,商人也罢,学生也罢,女人也罢"都有发言权。在当时各省军阀借地方自治之名,行军阀专权之实的情况下,毛泽东主张实行真正的、彻底的民治无疑是对军阀专权的彻底否定。……毛泽东所主张的自治则是全自治。毛泽东认为湖南独立成“湖南国",并不一定要从字面上把湖南省的“省"字改成一个“国”字,只是要得到一种“全自治”。他说""德美都是先有邦,后才有这互相联合,邦造成了,联只是自然的结果""。……湖南自治运动中体现出来的毛泽东地方自治思想具有局限性,是青年毛泽东从民主主义者向马克思主义者转变时期思想的反映。

——摘编自彭学宝《孙中山与毛泽东地方自治思想比较述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民初湖南地方自治运动兴起的背景。
(2)结合材料二分析毛泽东主张地方自治的出发点,并综合两则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民初湖南自治运动的积极影响。
2022-01-12更新 | 29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