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文化史(旧) >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 现代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 教育的复兴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82 题号:1375320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洪武八年(1375年)正月,明太祖认为京师及府、州、县皆有学,而乡社之民未睹教化,所以诏谕全国,命有司仿古家塾、党痒(学校)之制,更立社学(学堂由乡社自行筹建),延师儒以教民间子弟,兼读《御制大诰》及本朝律令。正统元年(1436年),明英宗命各处提学官及司、府、州、县官严督社学,不许废弛,其俊秀向学者,许补儒学生员。成化元年(1465年),明宪宗令民间子弟愿入社学者听,其贫乏不愿者勿强。

——摘编自曹大为等主编《中国大通史》

材料二   19世纪末,在维新派创办的《时务报》《湘报》等报上,有不少提倡教育救国的文章。甚至一些趋新的封建官僚,如张之洞、陈宝箴等人,也在呼吁改革科举制度和兴办新式教育。20世纪初,不仅改良派、立宪派继续鼓吹,而且一些革命派也在积极呼吁。1901年,中国最早的教育专业杂志《教育世界》开宗明义地宣称:“无人才不成世界,无教育不得人才。”此类言论,在当时各种报刊上比比皆是,由此而使教育救国思潮得以勃发奔涌。

——摘编自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

材料三   邓小平复出主管科教事业后,以宽广的世界眼光注视着新科技革命的进展,指出现代科学技术正在经历着一场伟大的革命,现代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最主要的是靠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

——摘编自郭德宏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前期发展社学教育的措施与目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末教育救国思潮兴起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邓小平复出主管科教事业的意义。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改革教育、改革文艺、改革一切不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以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在这场文化大革命中,必须彻底改变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统治我们学校的现象。

——《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

材料二:1977年的中国没有冬天。

这一年冬季和1978年夏季报考大学的人数,竟高达1160万!当时百废待兴的中国,居然拿不出足够的纸来印考卷。为了解决77级考生的考试用纸问题,中共中央决定,调用印刷《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的纸张。

1978年的春天来得更早。

1978年3月召开了全国科学大会,邓小平在会上宣布中共中央的观点: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改革开放20年之科教篇》

材料三:邓小平同志在总结“文化大革命”和十年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教训时指出:“没有人才不行,没有知识不行。‘文化大革命’的一个大错误是耽误了十年人才的培养。现在要抓紧发展教育事业。”他还说“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就成为一句空话”,“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

材料四:中共十七大报告指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


请回答:
(1)材料一对我国的教育作出了怎样的错误估计?这种“教育革命”造成了怎样的后果?
(2)从材料二中你可以获取哪些历史信息?你如何看待“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一论断?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提出的教育思想和指导方针。
(4)材料三、四表达的观点有何共同之处?
2019-03-04更新 | 74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51年,教育部明确提出“5年内培养百万名小学教师目标,确定正规师范教育与大量短期训练相结合”的方式。1952年,教育部须发《关于高等师范学校的规定》,规定了不同层次的师范院校承担着相对应的培养目标,其他综合类高校则无法参与到教师培养过程中。1999年,《关于师范院校布局结构调整的几点意见》提出:到2010年左右,新补充的小学。初中教师分别达到专科和本科学历;调整师范学校的层次和布局、鼓励综合性高等学校和非师范类高等学校参与培养、培训中小学教师的工作,探索在有条件的综合性高等学校中试办师范学院。2013年,国家发布《关于教育扶贫工程的实施意见》,从乡村教师培养计划、定向培养方式以及提高教师待遇等方面促进贫困偏远地区教师专业发展。

——摘编自张舒丽、张睦楚《新中国教师培养政策演变历程及其特征》


(1)根据材料,概括我国教师培养的主要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1世纪我国教师培养政策调整的历史意义。
2021-04-22更新 | 117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劳动是生命的底色,劳动教育是全面育人之本。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劳动教育长期缺失。近代以来,劳动教育在思想和实践上都有了巨大的突破。民国元年颁布《小学校教则及课程表》和《中学校令》,开设手工、家事、因艺、缝纫、农业等劳动课程,提倡一种领向于职业养成的劳动教育:1932年的《中小学课程标准》电要求设置专门的劳作课程以培养儿童的劳动习惯和劳动精神。

——摘编自陈南《劳动教育:思想演变与地位流变)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劳动教育在我国备受重视。在过渡时期,我国效仿苏联模式,初步建立起劳动技术教育体系。改革开放以后,党中央在理念上对劳动教育的方针进行审慎的调整,并在实践层面加强对劳动教育体系的系统化构建。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方针的指引下,劳动技术教育有了长足发展,培养了人才,为工业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摘编自中国昌、申慧宁《我因劳动教育的历史审思与未来展望》

材料三   人民创造历史,劳动开创未来。劳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

——习近平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以来中国劳动教育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重视劳动教育的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中国史的相关知识,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认识。
2022-01-27更新 | 12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