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文化史(旧) >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 宋明理学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15 引用次数:501 题号:1569340
历史上,中西方思想家的思想不断推动着社会的进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程朱坚认一草一木皆有理……不仅如此,程朱以为须穷究事物内在之理。其说乃不免以物为外在,析心与理为二。阳明认为其结果是心必将丧失其方向与动力。阳明说,如其理外在于心,则亲没之后,吾心即无孝之理及孝亲之心。
——陈荣捷《中国哲学文献选编》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宋明理学相对于传统儒学的新特点。材料一中两派思想家的观点有何不同?
材料二 船山(王夫之)视宇宙为一生生不息之历程。在这个历程里,气之阴与阳不断地融合,如是,气与理俱日新不已。这种哲学适用于政府与历史上,导致了反传统而大胆的结论。理既只是存现于具体事物与制度之中,那么宋明新儒家所制定为历史与社会之典范之“天理”,就根本不存在了。
——陈荣捷《中国哲学文献选编》
(2) 依据材料二指出王夫之反对理学的依据是什么?请以其同时代的思想观点为材料二中“导致了反传统而大胆的结论”提供一则佐证。综合材料一、二,说明明清时期儒学发展的趋势。
材料三 法律应当是理性的体现。国家的权力应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国王只能行使行政权,立法权和司法权应当分属议会和法院。如果国王不能给人民带来幸福,人民就应当推翻他的统治。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3)材料三中的“理性”与材料一中的“理”有何区别?与材料二相比,材料三在反封建方面有何发展之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造成以上差异的根源。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困难 (0.15)
【推荐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理学的发生过程代表着一种能重新全面地指导人们社会生活的时代思潮的兴起。在这种时代氛围下,宋代士大夫的人生价值取向在整体上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即由盛唐时代对功名的孜孜追求转向道德精神的弘扬。主体伦理自觉意识的培育是宋代士大夫最为关心的事情。在这种精神追求的激励之下,宋代士林中为国家效力的自觉性和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也空前强烈。

——范立舟《南宋全史》

材料二   ……20世纪30年代,伴随日本逐步加紧侵略中国,中国军民抗战情绪日益高昂,长城的形象已基本完全转向正面。钱穆《国史大纲》称:“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毁内地长城,筑北边长城,皆为完成大一统的新局面所应有之努力,于中国大一统之形成,良有大功也,秦政不失为顺着时代的要求与趋势而为一种进步的政治。”《义勇军进行曲》“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也广泛流行。

——摘编自赵现海《二十世纪前期长城研究范式变迁与时代思潮》

材料三   农民在乡里造反,搅动了绅士们的酣梦……一切革命同志须知: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民变动。辛亥革命没有这个变动……现在有了这个变动,乃是革命完成的重要因素。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

20世纪)50年代,在中国古代史分期问题上(即中国奴隶社会何时向封建社会转变的历史分期问题),两位著名的历史学家郭沫若和范文澜,有不同的意见和热烈的争论。时任中国历史问题研究委员会主任陈伯达向毛泽东请示,毛泽东说要百家争鸣。……1956年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第七次会议上说到:百家争鸣是诸子百家,春秋战国时代,两千年前那个时候,有许多学说,大家自由争论,现在我们也需要这个。”

——选自《中国共产党历史讲义》


(1)根据材料一,结合朱熹的修养论和实践活动,阐释宋代士大夫精神领域的新气象。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从安全的角度,指出古代长城的历史作用。概括近代长城特有的文化内涵,并举两例加以明。
(3)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请选择回答:①概括毛泽东对农民问题的观点,并以毛泽东在国民革命时期在理论和实践上的探索来说明他对农民问题的高度重视。一句话概括毛泽东开创的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历史价值。②概述1956年毛泽东提出“百家争鸣”的背景,并指出“双百”方针的内容与地位。
2020-12-15更新 | 125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困难 (0.15)
【推荐2】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强调以人为本,以解决社会人生问题为根本任务。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夫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五者所当修妨也;王者修伤,…德施于方外,延及群生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

——摘自《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孔子认为只有在具有“仁、礼、孝”等品质的人的领导下,中国才有恢复政治和社会秩序的希望。……宋朝新儒学代表人物朱熹在《朱子家训》中对婚礼、葬礼、敬奉祖先以及其他一些家庭礼仪都做了详尽规定,他认为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个人无论是在家还是在更大的社会里都应当发挥其正当的作用

——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勒格《新全球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董仲舒提出道德准则的出发点及根本目的。
(2)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材料中三位儒学家的思想,以“儒学与社会现实的关系”为题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成文;280字左右。)
2019-03-02更新 | 65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困难 (0.15)
【推荐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理想破灭不是没道理的,说大点不合历史规律,说小点没有现实基础——经济上、政治上、社会心理上的地基都缺砖少瓦……在王室衰微、群雄并起展开综合国力竞赛的时代里,即使渊博智慧如孔子,要在一国率先建成“礼乐之邦”,难免偏离历史方位,近于空谈,无助实干。

——摘自杨凯《中国梦的方位》

材料二   董仲舒、朱熹无疑是儒学思想史上两面耀眼的旗帜。他们虽然身处不同时代,但都是儒学伦理思想的集大成者,都从不同角度创立了完备的封建伦理体系,满足了当时时代发展的要求,复兴了儒学伦理思想的主导地位,推动了中国伦理学术思想的发展。

——摘自王兵、张霄《儒学发展史上的两面旗帜——董仲舒、朱熹伦理思想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不合时宜的社会“理想”,并分析造成孔子“理想破灭”的现实基础。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董仲舒、朱熹为适应强化君主专制而创立的“封建伦理体系”有何差异,并指出形成这种差异的思想来源。
2019-04-13更新 | 17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