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史学热点 > 政治类热点 > 对外交往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30 题号:157480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458月日本无条件投降后、中国抗战胜利结束,但正如英国所预料,国共斗争并未因抗战的结果而消停。鉴于对国共争端的深刻认识及分析,英国对外则倾向于保持沉默,拒绝发表有关中国事务的任何言论。其间,中国驻英国大使曾经先后两次请贝文就有关中国国内形势发表英国看法,但均被这位新上任的外交大臣极为老练地搪塞敷衍过去。1947123日,英国上议院就中国国内形势展开辩论:“承认蒋氏领导下的国民政府为中国唯一合法之政府,全力支持其获得统一与民主的努力。这是英国以前及现在的对华政策。……英国将会坚持不干涉中国内部事务,以后也将会继续信守我们的诺言。……美国誓言绝不会干涉中国内政,在避免卷入中国内部纷争的同时,帮助中国人民恢复和平和复苏经济。英国政府将会同美国采取同样的政策。……我们希望美国政府能够继续调解国共争端,英国政府将会尽最大可能向美国和国民党政府提供一切道义支持。”

——摘编自奚庆庆《论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后初期英国对国共争端的政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初期英国对华政策的特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二战后初期英国对华政策形成的原因及对时局的影响。
【知识点】 对外交往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为了在国际舞台上打开新局面,列宁领导的苏维埃政府参加了热那亚会议。1921年10月28日,苏维埃政府向英、法、意、日、美五国政府发出照会,指出在经济上同他们合作是本国政策的主要目的之一。按照列宁的指示,苏俄代理团长契切林在会议上声明:“俄国代表团到这里来是要在互利、平等和充分的、无条件的相互承认的基础上同资本主义各国实行经济合作。”同时指出:苏维埃国家准备在经济上对外实行开放政策,把几百万俄亩最肥沃的土地,以及一部分森林、煤炭、矿山资源租让给外资经营开发。

苏维埃代表团在列宁直接指导下,运用机智灵活的外交策略成为热那亚会议的胜利者,打开并进而巩固了和平共处的国际外交新局面。会后,英国、意大利、法国等与苏俄建立了外交关系。

——摘编自李宗楼《列宁的外交思想和苏俄的对外政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列宁外交策略的影响。

材料二   邓小平花费大量时间接待外宾,特别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外宾。在与来访者的交谈中,他总是引导他们谈一些与双方切身利益有关的问题……在这些谈话中,邓反复强调三点:第一,十年动乱已经结束,而且不会重演;第二,中国的发展需要有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中国愿为维护世界和平而努力;第三,中国需要向其他国家学习,但中国要保持政治和经济上的独立。

邓小平是一位外交天才。他对于全球能否继续保持和平,持比较乐观的态度;在谈到中国对解决地区冲突与内部冲突的态度时,他主张用和平的手段加以解决,而不是一味地强调革命;在谈到中国的对外经济政策时,他主张对外开放,而不是自给自足。他指出南北双方建立经济关系,不但不会引发战争,反而会造成彼此的相互依赖,促进双方的友好合作。

——摘编自伊文思《邓小平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邓小平外交思想的特点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3)综上,概括列宁和邓小平外交思想的共同理论价值。
2020-06-21更新 | 26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1—1957年新中国参加国际展览活动概况

时间

主办国

博览会名称

1951年3月

德国

莱比锡春季国际博览会

1951年5月

捷克斯洛伐克

布拉格国际博览会

1952年1月

印度

孟买国际工业展览会

1952年1月

印度

国际电影展览会

1953年8月

印度尼西亚

印度尼西亚国际博览会

1955年4月

法国

里昂国际博览会

1955年7月

波兰

波兹南国际博览会

1955年9月

巴基斯坦

巴基斯坦(卡拉奇)国际工业博览会

1955年9月

叙利亚

大马士革国际博览会

1956年5月

法国

巴黎国际博览会

1956年8月

意大利

第八届国际儿童电影(威尼斯)展览会

1956年9月

保加利亚

普罗夫迪夫国际博览会

1957年5月

摩洛哥

卡萨布兰卡国际博览会

材料二   天安门,毛泽东画像和国旗等具有鲜明特征的国家印记开始出现在国际展览活动中。例如轰动整个捷克的中国馆,设在布拉格博览会的老会场里。容纳各国展览品的老会场俨如一个大花园,在会场大门外和草坪上,可以见到五星红旗和毛主席的巨像。相对于旧中国的贫困落后,新中国在国际展览活动中展示了大量重工业,轻工业,农业水利等展品,且在展览设计上将重工业展品放在突出的位置。如在1956年普罗夫迪夫国际博览会上,中国参展品的比重是:重工业品为40%,轻工纺织、手工艺品为35%,农产品为15%,其他为10%。中国制造的钢铁切片、钢管、量具、刀具、风动工具等均摆放在显著位置。在1954年大马士革国际博览会上,陈列在大厅正中8个玻璃橱里的象牙雕刻、玉器、雕漆、福建漆器与景泰蓝等特种手工艺品,成了吸引观众的中心。在国际展览活动中,新中国还放映了多部精彩的电影,促进外国民众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吸引外国民众观看中国馆的展览。放映较多的电影有(白毛女%光芒万丈《中华儿女》《新中国的诞生》《百万雄师下江南》《中国民族大团结》《钢铁战士》《光辉的五周年》和《平原游击队》等,虽然语言文字不通,但观众的情绪仍随着剧情而变化,时而欢呼,时而流泪。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电影在国际影展上还获得了大奖。

——摘编自夏松涛《1951—1957年新中国参加国际展览活动的形象探析》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51-1957年新中国参加国际展览活动的特点。
(2)根据以上材料,对这一时期新中国在国际展览活动中展现的国家形象加以阐释
2022-04-29更新 | 150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周王朝就有了“君权神授”及“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理论。依照这个理论,中国古代君王建立起以宗法制度为纽带的分封制度……对待周边蛮夷国家,中国除要用强大实力使之“畏威”之外,更应以“德惠”使四夷倾心内服。《礼记中庸》主张对诸侯和更远方的国家采用“怀柔”政策包括“厚往而薄来”的恩惠大度方针。按照儒家学说,中国君主与其它各国君主的关系,只能是天子与诸侯的君臣关系,外国来使均为朝贡者,故没有形成平等国家间的外交理念和外交礼仪。因此,古代中国统治者认为自己不需要外交,无需常设的外交机构,只是由礼部和理藩院分别办理海道和陆路往来的各国事务。

——摘编自《中国外交从宗藩体制向近代体制的转型》

材料二   荷兰政治思想家雨果格劳秀斯(1583-1645)认为,国家间的交往不应以强力作为基础,而应以各国都接受的国际法为基础,国际法的准则应该是正义和公理。1625年,格劳秀斯发表《战争与和平法》成为当时国际关系的重要法律依据,逐步为各国统治者所接受。……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会的召开和《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签订,开创了以国际会议形式结束国际争端和国际战争的先例。在欧洲确立了常驻代表机关制度。……18世纪,西方各国都建立起单独的外交机构。1708年,英国通过了《外交优惠法案》,提出了外交官执行公务时不得加以阻碍的条文。1815年维也纳会议正式通过了《关于外交人员等级的章程》,规定了大使、公使、代办三级外交代表制度。

——摘编自《西方近代外交体制形成》

材料三   中国外交,经历了从传统的“华夷秩序”体系向近代西方“条约体系”逐步转型的过程。这一过程可大致分为四个阶段:晚清“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设立,是对处理日益增多的“洋务”的一种被动应对,也是对建立近代外交体制的初步探索;清末“外务部”的产生,既顺应了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需要,又为清王朝维持国家主权与独立形态提供了重要工具;民国北京政府外交部的成立,从形式上改变了国家外交机构,满足了中国外交近代化的形式需求……抗战争爆发后,特别是1941年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为中国最终废除不平等条约、平等参与国际事务,提供了历史机遇。中国政府积极推行“抗日外交”,全面调整外交机构,优化结构布局,……把外交作为国家战略的头等大事,积极参与国际“首脑外交”。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与我国古代外交体制相比,欧洲近代外交体制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近代中国外交体制发生的主要变化。
2020-04-28更新 | 7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