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近现代史 >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 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83 题号:15830607
“西洋文明”与“吾国伦理”

针对民国初年乱局,陈独秀认为其根源都在于大多数国民头脑仍被专制和愚昧束缚,无法实现真正的共和政体。

材料一   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相形见绌,举国所知矣;其次为政治,历年来政象所证明,已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继今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此而不能觉悟,则前之所谓觉悟者,非彻底之觉悟,盖犹在惝恍迷离之境。吾敢断言曰: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19162

材料二   世界文明发源地有二:一是科学研究室,一是监狱。我们青年要立志出了研究室就入监狱,出了监狱就入研究室,这才是人生最高尚优美的生活。从这两处发生的文明,才是真正的文明,才是有生命有价值的文明。

——陈独秀《研究室与监狱》1919年6月8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在陈独秀眼中,“吾人之觉悟”已经历了哪几个阶段?产生了什么影响?
(2)陈独秀为什么要将“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
(3)材料二中,“研究室”和“监狱”中“发生的文明”分别喻指什么?
(4)依据材料和所学,你怎样看待陈独秀对中国伦理和世界文明的认识?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向西方学习,寻求变革是中国近代思想解放的主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倡导维新的人物,无一不受到西方的影响。真正了解西方文化,又能洞悉中国病源所在的为严复。……复就物竞天择、弱肉强食、优胜劣败、适者生存的原理,阐发救亡的论证。

——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

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孟子便主张民权……孟子实为我等民主主义之鼻祖。……组织联邦共和政体……将取欧美之民主以为模范。

——《孙中山全集》

材料二   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相形见绌举国所知矣:其次为政治,年来政象所证明,已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继今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此而不能觉悟,则前之所谓觉悟者,非彻底之觉悟,盖犹在悄忧迷离之境。吾敢断言日,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

——陈独秀


(1)据材料一,先指出严复宣传维新思想的理论来源,再指出孙中山民权主义思想的来源。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严复和孙中山在政体主张上的不同。
(2)据材料二,概括国人对西洋文明觉悟的过程。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最后的觉悟”的核心内容。
2022-12-03更新 | 284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克林德碑》(1918.10)一文中,陈独秀认为,“何等可耻”的义和团事件过去会发生,将来也还会发生。他还分析道,是因为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宗教原因才造成了“义和拳大乱”“义和拳就是全社会种种迷信种种邪说的结晶”。同时,他已然开始强调清朝政府对义和团事件应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认为“妄自尊大的”“专制的”“旧党”利用义和团。

在《我们对于义和团两个错误的观念》(1924.9)中,陈独秀认为:“义和团,在中国现代史上是一重要事件,其重要不减于辛亥革命。”“义和团诚然不免顽旧迷信而且野蛮;然而……何能独责含有民族反抗意义的义和团!”并指出,是当时的国际国内环境造就了义和团的顽旧、迷信和野蛮,而义和团是在“鸦片战争以来全中国所受外国军队、外交官、教士之欺压的血腥与怨气”中代表了民族的反抗,“这种反抗也是代表全民族的意识与利益”。

——摘编自王洁《从陈独秀论义和团看政治生态变化对知识分子思想的影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陈独秀从1918年到1924年对义和团运动看法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陈独秀对义和团运动看法变化的时代背景。
2024-01-27更新 | 12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文化碰撞与交流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欧洲造成巨大的毁灭,以及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引发世界范围对欧洲文明的信仰危机,中国思想界掀起中西文化论争,东方文化派认为“大海对岸那边有好几万万人愁着物质文明破产,等着我们去超拔(解救)他们”,不但可能,而且是一个较为完善缺少危险的文化出路”,认为中国新文化“不能离开共产主义思想的领导”,也“决不能主观地公式地应用它”,实际上为中西文化论争做了应答和总结。

一战后印度诗人泰戈尔曾周游欧美各国发表演讲,主张用东方“人生精神满足的智慧”去矫正西方人的“物欲无厌追求”。甘地接受了法国大革命“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并把它与印度传统宗教哲学结合起来,号召恢复手工生产以抗拒西方的工业资本主义,尼赫鲁深受西方科学精神的影响,与甘地共同领导了民族独立运动。

——摘编自《中国文化论争》《印度通史》等


围绕“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碰撞与交流”,结合所学,解读上述材料。要求:提取信息充分,逻辑清晰。
2023-09-16更新 | 5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