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文化交流与传播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155 题号:1594240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汉景帝时,蜀郡太守文翁“仁爱好教化”,“见蜀地辟陋有蛮夷风”,乃“修起学官于成都市中”,教授书、礼、易、春秋等,并选拔基层官吏到京师向博士学习。经过数年努力,郡内“争欲为学官弟子”,以致“学徒鳞萃,蜀学比于齐鲁”。自文翁兴学后,郡、州、县也兴起学校。西汉一朝,蜀中“汉赋四大家”司马相如、严君平、王褒、扬雄,“以文辞显于世,文章冠天下”。东汉杨仁为蜀郡什邡县令,“劝课史弟子,悉立就学。其有通明经术者,显之右署,或贡之朝,由是义学大兴”。巴蜀地区的私学也相当盛行,广汉绵竹人董扶,少游太学,后还家教授,“弟子自远而至”。

——摘编自李桂芳《浅析儒学的传播与汉代巴蜀地方教育的发展》

材料二   清末民初川渝地区的文化发展概况

时间

概况

19世纪末

1897年,宋育仁等效法《时务报》,在重庆创办《渝报》,以救亡图强为己任。1898年在成都创建蜀学会,“以扶圣教而济时艰”,创办《蜀学报》,积极宣传和推广近代科学知识。

20世纪初

从1904年起,四川留日学生大增,最多的时候达二、三千人。巴县青年邹容,著《革命军》一书:“我中国欲独立,不可不革命;我中国欲与世界列强并雄,不可不革命;我中国欲长存于二十世纪新世界上,不可不革命”,使“举国上下无不震动”。

1919年前后

1918~1921年间,成都、重庆等地出现了留法勤工俭学的热潮,人数居全国之冠,邓小平、陈毅、聂荣臻等是其中的突出代表。1921年创刊的《新蜀报》,斗争锋芒直指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被称为“青年的百科全书,黑暗社会中的开路人”。

——摘编自陈效亮《“五四”前后巴蜀文化的现代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巴蜀地区教育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19世纪末至20世纪20年代巴蜀地区的文化发展。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中国元素是在中华民族融合、演化与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由中国人创造、传承、反映中国人文精神和民俗心理、具有中国特质的文化成果,包括有形的物质符号和无形的精神内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传统节日符号与活动

春节流行的对联、年画、龙灯、窗花、舞龙等;除夕夜转椿树渴望聪明美貌身材好;送穷神、迎财神
元宵节逛灯会、猜灯谜;用送灯、抢灯、走桥、摸门钉以渴望人丁兴旺
端午节包粽子、赛龙舟;用合药、戴五色丝以渴望健康长寿;发明香囊、天师符图等人工灵物以驱邪避毒
中秋节月饼、赏月、玩花灯;将合家团坐饮食称为“团年”“团圆会”“吃团圆饭”
重阳节爬山、赏菊、登高望远等;用登高、佩茱萸、饮菊酒的方式驱除不祥

——摘编自《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核》

材料二   中国近代社会习俗的变化

礼仪习俗1912年民国成立后,明令祭孔时“除去拜跑之礼,改行三鞠躬,祭服则用便服。”
消费习俗清亡后,曾出现过“洋装热”,在通都大邑,人们“趋改洋服洋帽,其为数不知凡几”(注:《潘月樵请用国货》,〔上海〕《申报》1912年3月4日。)
饮食习俗海昌太憨生在《淞滨竹枝词》中写道:“番菜争推一品香,西洋风味睹先尝,刀又耀眼盆盘洁,我爱香槟酒一觞”
居住习俗邓子琴在《中国风俗史》中称,“晚清园亭,亦参以西式建筑,而通都大邑,几于触目皆是矣”
婚丧习俗“光宣之交,盛行文明结婚,倡于都会商埠,内地亦渐行之”(注:徐珂:《清稗类钞》第5册)

材料三   中国元素主要分类:① 现代著名建筑及伟大成就类;② 著名历史人文景观类;③ 重大发明创造、创举类;④ 民俗节日、手工艺、服饰、特色食品等类;⑤ 传统戏曲、乐器、体育项目类;⑥ 重要学术思想、著作类;⑦ 著名历史人物类;⑧ 著名自然景观类;⑨ 动、植物类(含图腾、吉祥物等);⑩ 著名城市、企业、学校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扼要解读表格信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释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3)由中国元素网协同各大网站,近百家媒体曾共同发起推出 “寻找中国100元素”大型网络调查活动。试以发起和策划人的身份,拟定一份活动所要实现的目标(注:从知识目标和价值目标两方面拟定)。
2023-04-10更新 | 121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所谓“中国者.天下之中也”。即九州的中心为华夏族的居住区,其四周被视作虚幻的方外,为四夷居住区,拱P中国.中国古代“天下观”是有限性疆域的观念,而“大一统”和“夷夏观”则在“天下观”的基础上历代儒家学者根据不同形势而构建的两个重要方面。这种一体两面的认知随儒学成为官方哲学而被意识形态化。进而形成了祭天制度、礼法制度以及对边疆统治制度等有利于“天下归一”的有力实践。

——改编自吕文利(中国古代天F观的意识形态建构及其制度实践)

材料二   习近平主席指出:“人类命运共同体,顾名思义,就是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紧紧联系在一起,应该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努力把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这个星球建成一个和睦的大家庭,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主席着眼人类发展和世界前途提出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表达了中国对于国际秩序的美好愿望和追求,成为中国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文明进步方向的鲜明旗帜。

——改编自陈积敏《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时代背景》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天下观的基本特征。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理论来源。
2022-05-07更新 | 191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云冈昙曜五窟开凿于460465年,其受到外来印度佛教与凉州佛教艺术的影响,五窟中的五佛造像分别是北魏的道武帝、明元帝、太武帝、景穆帝、文成帝,这是佛王合一的艺术体现。第20窟的露天大佛将拓跋鲜卑的勇敢与睿智、剽悍与豪放表现得淋漓尽致。从466年献文帝即位到494年孝文帝迁都洛阳,云冈石窟建设进入鼎盛阶段。佛像、菩萨等造像的雕造主要借鉴了新疆泥塑。随着汉民族意识的觉醒,有些佛龛出现了清秀端正、褒衣博带的法相,这些佛装等汉化倾向明显。孝文帝迁都洛阳后,云冈大型洞窟开凿减少,平城贵族、民间信众等热衷捐献,中小窟龛遍布五周山。佛像一概表现为褒衣博带,菩萨俊逸清秀,迎合了中国人心目中的神仙形象。

——改编自杨洋《从云冈石窟造像看北魏时期的文化交融》

材料二   下表是18721911年晚清八大报刊刊载不同国家小说的情况。   

报刊英美法国日本俄国德国经由日本转译
《新小说》233  2
《小说林》6211  
《绣像小说》2 2 14
《申报》14   1 
《时报》126   9
《月月小说》2211  10
《神州日报》1221 1 
《新闻报》41    
总计741581325

——据毕晓直《近代报刊译者对于中西文化交融的作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北魏云冈石窟文化交融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中国中外文化交流的影响。
2023-04-18更新 | 8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