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史学热点 > 经济类热点 > 防疫抗疫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5 题号:160988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阿根廷民族国家建构的关键时期。大量移民涌入阿根廷以及肺结核病的流行,引发了阿根廷民族认同危机和公共卫生危机,给社会治理带来了诸多挑战。统治精英试图解决这些问题。为抗击肺结核,卫生学家们制定防疫计划,推动阿根廷在各大城市的市政卫生局和国家卫生局下设置肺结核预防和救治办公室,指导卫生机构对结核患者进行隔离治疗,推动了全国公共卫生工作的体制化科学化。另一方面,卫生学家设置阿根廷结核病协会等社会机构在民众中开展防治活动,辅助政府的公共卫生网络深入群众。随后,卫生专家还推动中央政府开展全民防治肺结核病的宣传教育活动。肺结核防治在凝聚民族认同和民族国家构建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问题,例如隔离措施加剧了民众对肺结核病人的恐惧,病人成为这个民族国家现代化进程中不受欢迎的边缘群体。富人为躲避歧视隐瞒病情,去疗养院甚至出国疗养,底层民众因需要工作养家只能等到病入膏肓时,选择在家临终或等待公立医院救助,很多病人在等待床位的过程中遭到警察驱赶,甚至死在街头。

——摘编自夏婷婷《19世纪末20世纪初阿根廷肺结核防治与民族国家构建》等


(1)据材料,归纳阿根廷进行肺结核防治的背景及措施。
(2)据材料,分析阿根廷防治肺结核病的作用与局限。
【知识点】 防疫抗疫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罗马灭亡后,欧洲文明大都不关注公共卫生问题。19世纪末期,传染病在世界肆虐了12年之久,霍乱连续18年侵袭美国。欧美开始把注意力转向公共卫生问题,努力控制疾病传播。这些措施包括建立地方区域实验室、公共教育项目以及大学和其它机构的研究,法律强制公民接种疫苗。白喉、痢疾、猩红热和伤寒的发病率在发达国家日益降低,发展中国家也积极减少传染病的发生。1977年随着索马里治愈了最后一例天花病人,人类消除了第一种恶性传染病。

——(美)丽贝卡弗格森《影响人们生活的历史》

材料二   1910年10月,中国东北爆发鼠疫疫情,日俄双方借机以“人道主义”为借口介入东北事务。12月,清政府指派著名西医伍连德博士为东北三省防疫事务总管,统管东北各省防疫事宜。伍连德率领一支由医生护士组成的医疗队,前往疫情最重的哈尔滨开展防治工作。清政府及各地方当局组建各级防疫组织、颁布各种防疫法规,采取了隔断交通、对病人及疑似病人实施隔离、焚化尸体、对疫区严格消毒等具体防疫措施。政府还通过报刊等新兴媒体力量,大力倡导健康卫生的生活习惯。

1911年4月,清政府成功抵制了日俄的干涉,在沈阳召开了“万国鼠疫研究会”,邀请了来自11个国家的专家共同讨论扑灭疫情的办法,确定了许多国际通行的防疫准则。同时还颁布了第一部全国性卫生防疫法规——《民政部拟定防疫章程》,国家层面的公共卫生体系初具雏形。

——陈雁:《20世纪初中国对疾疫的应对——略论1910—1911年的东北鼠疫》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传染病肆虐的原因及人类战胜天花的条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清政府对东北鼠疫疫情应对的特点,分析其影响。
2020-04-13更新 | 92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材料       抗战时 期,陕甘宁边区成千上万的农民终日辛劳难得温饱,文盲高达99%,很多地方水源很差,污染严重,周围有污水、畜粪可流入井中。不少老百姓认为把牲畜圈起来养影响其生长,经常洗衣服会损坏、浪费衣服等。在抗日战争的严峻环境里,为了求得生存坚持抗战,争取抗战的最后胜利,边区政府更多地把精力放在政治、经济、军事工作方面。党中央和边区政府逐步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陕甘宁边区党和政府集思广益,采纳各方面的合理建议,出台了一系利的方针政策,制定了多项卫生法规,开展全边区的医药卫生运动,同病疫流行的现象作斗争。在中共和边区政府的领导下,广大医务工作者经过不懈努力,大大地改善了边区卫生面貌。

——摘编自温金童等《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卫生防疫》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抗日战争期间陕甘宁边区疫病横行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抗日战争期间陕甘宁边区的疫病预防行为。
2020-05-02更新 | 76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关于瘟疫传播的原因,在秦以前,大都认为是鬼神作崇,所以用傩逐疫。东汉张仲景认为气候不正常是疫病传播的原因,即“瘴气说”。隋代医学家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第一次明确提出“疫”是具有传染性的。明末医学家吴又可亲自参与了崇祯年间的疫病救治,在《温疫论》中指出瘟疫是由天地间的“杂气、异气、疠气”所致,不同的气导致的疾病不同,已认识到传染病有空气传播和接触传播两条途径。中医也提出的一些防治瘟疫的经验方法,例如,在大寒大湿之年要小心瘟疫,防止戾气从口鼻而入,隔离病患,服用疏利祛邪的药物等。

——李今庸《中国古代对疫病的认识与防治》

材料二   191010月,中国东北爆发鼠疫疫情,日俄双方借机以“人道主义”为借口介入东北事务。12月,清政府指派著名西医伍连德博士为东北三省防疫事务总管,统管东北各省防疫事宜。伍连德率领一支由医生护士组成的医疗队,前往疫情最重的哈尔滨开展防治工作。清政府及各地方当局组建各级防疫组织、颁布各种防疫法规,采取了隔断交通、对病人及疑似病人实施隔离、焚化尸体、对疫区严格消毒等具体防疫措施。政府还通过报刊等新兴媒体力量,大力倡导健康卫生的生活习惯。

19114月,清政府成功抵制了日俄的干涉,在沈阳召开了“万国鼠疫研究会”,邀请了来自11个国家的专家共同讨论扑灭疫情的办法,确定了许多国际通行的防疫准则。同时还颁布了第一部全国性卫生防疫法规——《民政部拟定防疫章程》,国家层面的公共卫生体系初具雏形。

——陈雁:《20世纪初中国对疾疫的应对一略论19101911年的东北鼠疫》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对瘟疫认识与防治的发展。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政府对东北鼠疫疫情应对的特点,分析其意义。
2021-04-29更新 | 18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