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政治史(旧) >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 抗日战争 > 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局部抗战)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80 题号:1617185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早在西周时期,“其王朝会,必陈设仪仗,奏国乐”,而且不同等级、不同场合所演奏的“国乐”有着严格的规定。作为一种宫廷的仪式音乐,虽然在春秋战国时期经历“礼崩乐坏”,但却随着皇权不断强化被后世历代王朝所效仿和传衍。魏晋南北朝时期,“谣俗”和“四夷杂歌”成为宫廷音乐的重要来源。两宋时,大量民间歌伎、乐工成为宫廷乐师,使统治者参照“雅正之乐”的标准,作出形式和内容上的规范和取舍。明清时期的“国乐”则都交由道士或僧人主持演奏,以满足统治者利用宗教祈福的要求。近代以来,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国乐”应该是体现中华民族时代精神的音乐作品,“国歌”就是最典型的表现。

——摘编自洪学明《论术语“国乐”》

材料二   《国际歌》(1871年诞生于巴黎公社失败后,1917年后被苏联定为国歌,1944年被定为苏联共产党党歌)“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不要说我们一无所有,我们要做天下的主人团结起来到明天,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

《义勇军进行曲》(1935年诞生,1949年被定为国歌)“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

——摘编自百度百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国乐”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际歌》和《义勇军进行曲》创作的历史背景。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陆政策是日本自明治维新后, “不甘处岛国之境”,立足于用战争手段侵略和吞并中国、朝鲜等周边大陆国家的对外扩张政策,是日本近代军国主义的主要特征和表现。该政策于19世纪80年代趋于成熟。

材料二 1931年9月 18日,日本在沈阳制造“九一八事变”,在3个多月时间里占领我东北全境,实行杀光、烧光、抢光的“三光”政策,所到之处横尸遍野,使三千多万名同胞沦为日军铁蹄下的奴隶。1932年1月,日本制造事端,进犯上海。日军与奋起抵抗的驻上海十九路军激战33天,中国军民死伤达1.6万余人,财产损失达20亿元。3月,日本扶植溥仪成立“伪满洲国”。

材料三 吉林省档案馆于2014年4月25日公布了从馆藏档案中整理出的89件档案,涉及日军在侵略中国的战争中于占领区建立的“慰安所”,被“特别移送”到731细菌部队作为人体实验对象的“苏联问谋”,南京大屠杀发生时和日军占领后的南京的实况,在沈阳关押的英美盟军战俘,日本向中国东北移民和强征的劳工,以及抗日联军等方面的内容,直观、真实记录了日本侵略者犯下的种种罪行。


(1)据材料一 和所学知识,指出大陆政策在19世纪90年代在中国的主要表现。该行为对中国的近代化历程产生了什么影响?
(2)据材料二、三指出20世纪30年代日本的侵华战略意图。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在中国抵抗日本侵华的力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据材料三指出吉林档案馆公布的89件档案所折射出的日军侵华罪行。
2020-11-23更新 | 90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代中日关系概况

时期政治经济文化
东汉日本倭奴国王遣使来汉,光武帝赐赠“汉委奴国王”金印中国的铁器、铜器、丝帛传往日本。
隋唐互遣使节、仿照唐制。
日本效仿中国隋唐的封建制度实行大化改新,使日本由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
贸易往来频繁。学习
建筑
教授
儒学
宋元忽必烈大军两次征日失败后,放弃征服计划,两国终无国家往来。南宋和日本交往频繁元代海船直通日本。
明清明朝倭寇侵犯我国东南沿海,涌现抗倭英雄:戚继光、俞大猷。
清朝前期,闭关锁国,中日交往基本断绝。
中日贸易往来成为双方关系重要纽带。

——以上史料摘编自论文《中日两国古代关系的性质与特征》,2011年《史学月刊》

材料二   近代中日关系概况

清政府统治时期18941895年,①
19001901年,②
19041905年,日俄战争.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扶植地方军阀势力、大力对中国进行资本、商品输出
1915年,提出“二十一条”
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1931年,③
1932年,建立伪满州国
1935年,制造华北事变"
1937年,全面侵华

——以上史料摘编自论文《中日两国古代关系的性质与特征》,2011年《史学月刊》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日关系的基本特征。
(2)材料二表格中①②③应填写哪些战争或事件?
(3)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谈谈你对历史上中日关系有何规律性认识。
2021-12-04更新 | 91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 1936年12月,张学良、杨虎城由于不满蒋介石的内战政策发动了“西安事变”。逼蒋抗日,震惊世界。围绕着西安事变,出现了极其复杂的局面,各方纷纷表态。
①日本等国的势力力图借此挑起中国内战,谴责张、杨,以便乘机大规模侵华。
②国民党亲英美派宋美龄、宋子文等坚决反对讨伐张、杨,坚持营救蒋介石,主张和平解决。
③英美等国势力也担心蒋被杀,损害他们的在华利益,主张在维护蒋统治地位前提下,同共产党采取某种形式的合作。
④张、杨为停止内战,要求抗日发动政变。但面对复杂的形势,骑虎难下,急切盼望中共协调解决危机。
⑤广大人民群众(尤其西北人民)痛恨蒋介石祸国殃民政策,强烈要求杀蒋。
⑥中共及其领导的力量从大局出发,为了民族的利益,力争和平解决事变。
请问:以上表态的势力里面,你认为应该还缺少哪几种较重要势力的表态?他们的态度怎样?为什么有这样的态度?(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2016-11-27更新 | 9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