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经济史(旧) >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 大众传媒的变迁 > 报刊业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25 题号:1622855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报纸起始于唐朝宋朝有了较大的发展,“报”是其中最流行的称呼,“即报”的内容主要是皇帝的诏书命令皇帝的起居言行政府的法令、公报,有关官吏任免赏罚的消息和大臣的章奏文报(重大军情)宋朝的“即报”大部分是手抄的其中的小部分可能使用雕版印刷。“小报”流行于南宋,是一种非官方的报纸,内容以“邸报”所不载的大臣章奏和官吏任免消息为主,也发表过一些要求抵御金兵入侵的议论,它的出版受到当付政府的查禁,16世纪中叶以后明朝政府允许民间自设报房,在政府的监督下编选一部分从内图有关部门抄来的邸报的稿件公开发售,这一类报房大多设在北京,它们所发行的报纸通称“京报”1638年以后,普遍使用活字印刷出版和派送京报从明朝中叶起成为一项公开的职业。明末“京报”曾经刊载过社会新闻。清军入关后北京的报房曾经达到十家以上。

——梁甲庐《中国古代报纸的产生与发展》

材料二   近代报纸是外国人首先办起来的。19世纪外国人在中国共出版了一百多种中外文报刊占当时中国报刊总数的一半以上,19世纪70年代起,一些受过西方教育的知识分子开始办报,1895年以后,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开始办报鼓吹变法。《时务报》最多时日销达一万七千份成为当时国内最受欢迎的一份报纸同时,一大批宣传最新科学技术知识的专门性刊物陆续问世如《农学报》《新学报》《格致新报》《普通学报》《中外算报》《地学杂志》等。除《地学杂志》在北京出版外,其余都在上海出版。文学期刊也在19世纪70年代出现。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等著名长篇小说都是在这些刊物上首先和读者见面的。1927年后沪宁一带成为全国报刊的中心,上海一地报纸超过五十家,全国日发行量五万份以上的报纸全部集中在上海。

——姚琦《中国近代报刊业的发展与百年社会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报纸发展变化的趋势并分析其变化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报业出现新变化背景。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报纸起始于唐朝,宋朝有了较大的发展,邸报的内容主要是皇帝的诏书命令、起居言行,政府的法令、公报,官吏任免赏罚和大臣的章奏文报。宋朝的邸报大部分是手抄的,其中的小部分可能使用雕版印刷。小报流行于南宋,是一种非官方的报纸。内容以邸报所不载的大臣章奏和官吏任免消息为主,也发表过一些要求抵御金兵入侵的议论。它的出版,受到当时政府的查禁。16世纪中叶以后,明朝政府允许民间自设报房,在政府的监督下,编选一部分从内阁有关部门抄来的邸报的稿件公开发售。出版和派送京报,从明朝中叶起,成为一项公开的职业。明末京报曾刊载过去社会新闻。清朝入关后,北京的报房达到十家以上。

——摘编自梁用庐《中国古代报纸的产生与发展》

材料二   1809年,英国评论杂志《每季评论》创刊,受到了保守主义者的欢迎。马戛尔尼使团之后,过去伏尔泰、魁奈对中国的推崇受到英人的嘲讽与驳斥。《每季评论》经常指责来华耶稣会士在向欧洲介绍中国时隐瞒了耳闻目睹的事实,而仅述及从书本上读到的东西。1821年,《每季评论》对中国的批评有所缓和,比较注重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评价。19世纪30年代以后,《每季评论》密切注视中英贸易与冲突的发展。鸦片战争爆发前夕,《每季评论》刊出了长文《中国事务》,讨论鸦片贸易与对华战争问题。它提出用陆军进行远征是不可想象的,对中国的第一次沉重打击应该选择在广州,然后海军沿海岸北上。这种威慑将迫使中国朝廷求和,从而订立由中国皇帝批准的条约。最后它又提醒英国军队,中国人十分诡计多端,不能过分低估他们的力量。

——整理自张顺洪《<每季评论>与英国对华舆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报纸发展演变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每季评论》中有关中国报道内容的特点,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对19世纪中期英国对华关系产生的影响。
2023-03-23更新 | 149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几幅图片

请回答

(1)以上几幅图片反映了什么史实?

(2)这个近代社会生活出现了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2018-03-17更新 | 37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世纪70年代,《昭文新报》在汉口创办。内容多为轶闻趣事,与当时以刊载官方文书为主的《京报》《宫门钞》旨趣颇异,开创国人办报的先例。
1895年维新运动中,中国人办报形成高潮。影响较大的有《中外纪闻》《强学报》《时务报》等。
1896年,上海徐园“又一村”放映“西洋影戏”,这是中国第一次进行电影放映。
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创办人任景丰拍摄了京剧《定军山》片段,这是中国自己摄制的第一部电影。新中国成立后电影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1905年,中国同盟会的机关报《民报》创刊于东京。为大型政论型月刊。是革命派在海外的主要宣传阵地,以“三民主义”为其宣传中心。
1923年,由英美报商创办的“大陆报—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台”在上海正式开播。
1926年,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哈尔滨无线广播电台正式开播。
1927年,上海新新公司开办了中国第一座私营广播电台,1928年中央广播电台在南京开播,这是近代中国第一座全国性广播电台。
新中国成立后。逐渐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广播电台。截止2005年我国已办广播节目1800多套,有70多套广播节目实现卫星传输。
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播,这是中国第一家电视台。1978年北京电视台更名为中央电视台,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形成了“天上卫星转发,地上有线网络传输”的新格局。
1993年,中国第一条互联网专线正式开通,截止2008年中国网民达到2.98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22.6%。

——摘编自人民版教材《历史—必修二》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人自办报刊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影响近现代中国大众传媒更新发展的主要物质因素。
2017-09-10更新 | 5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