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古代史 >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 中枢政务机构(汉-唐)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44 题号:1647448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武帝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为列侯,而由皇帝制定这些侯国的名号,分别隶属于汉郡。淮南王刘安谋反,“国除为九江郡”;衡山王刘赐谋反,“国除为郡”。又颁布律令,规定王国官员地位低于一般官员,限制人们与诸侯王交游。从此,王国与汉郡无异。

——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主编《新编中国通史》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并分析其意义?

材料二: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如图)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中三省的职责分别是什么?并分析产生哪些影响?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宰相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中的重要制度。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宰相制度,代不相同,然相因而变,有其趋势,亦有其法则。趋势维何?时代愈前,相权愈重;时代愈后,相权愈轻。法则维何?君主近臣,代起执政,品位既高,退居闲曹是也

——李俊《中国宰相制度》

材料二在中国的政治传统中,君权和官僚制度的关系更是一部不断摩擦、不断调整的历史。当官僚制度的机器发展得不符合“君尊臣卑”的要求时,君主便要对这部机器作一次基本的调整。由于相权是处在这部机器运转的枢纽地位,因此每一次重大的调整便导致宰相制度的变更

——余英时《“君尊臣卑”下的君权与相权》

材料三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致使相权逐渐削弱,这既是我国集权体制下政治制度发展变化的突出特征,也是皇权与相权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任怀国《资政通鉴·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得失》

请回答: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宰相制度的演变。

(2)指出材料一和材料三的相似观点,材料二和材料三的相似观点

2018-01-28更新 | 62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隋代尚书令事无不统,即不预机事,亦称政本之地。”三省的轴心在“尚书都省”,门下、内史省的长官只能作为“参掌朝政”的辅助。

唐制:每事先经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还中书,中书又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又付门下。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如果在实际过程中发生分歧异议,皇帝就成为当然的最高裁定者。

——《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   朱元璋压缩中书省正官和掾属编制、废行中书省、扩充六部官制、皇太子预政,采取各种措施侵夺宰相的知情权、用人权等,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政治改革。胡惟庸党案促使其下定决心,对宰相制度“斩草除根”。朱元璋废相之后,六部尚书由正三品升为正二品,六部由宰相之下属变为由皇帝直接指挥。六部分理庶务,事权分散,不可能对皇权构成威胁。

——《论明朝宰相的废除与内阁制度的确立》

(1)根据材料一,说明与隋代相比唐代三省体制的不同及其产生的影响。

(2)材料二,归纳朱元璋对宰相制度的改变。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古代相权的发展趋势。

2018-11-12更新 | 65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


克盉、克委说明:出土于北京琉璃河的西周青铜器。两件青铜器都内铸铭文,款式有差异,但内容完全相同。铭文大意是:周王为表彰召公的功绩,封其子克为燕侯,管理燕地的部族。燕侯制作了盉、盎来纪念这一事件。

②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日鲁;封召公爽(shi)于燕,封弟叔鲜于管,弟叔度于蔡。

——司马迁《史记》

(1)分别指出①②的史料类型。依据所学,说明两则史料在研究西周历史中的价值。

从制度的角度观察,隋唐大一统的基础是南北朝的制度遗产。各项制度的渊源虽然不同,但隋唐王朝的基本态度是予以继承而非否定。除了废除九品中正制、实行①科举制之外,②三省六部制、州县制、府兵制、均田制、③租调制等,均得到较好的承袭与实行。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施政精神是对既有制度予以严格实行,而非轻易推行制度改易。

——摘编自李磊《试析南北朝至隋唐历史阶段的连续性》


(2)依据材料和所学,从①②③中任选一种制度,简述其在隋唐时期的发展及历史作用。
2023-04-24更新 | 4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