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选修(旧)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 其他人物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82 题号:1652838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许德珩(18901990),字楚生,江西九江人。著名政治活动家、教育家、学者。1915年秋,许德珩考入北京大学。在“五四”运动中,许德珩是著名的学生领袖并起草了《五四宣言》。1920年,许德珩为继续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赴法勤工俭学,接受了马克思主义。1927年春,许德珩回国,先后在中山大学、黄埔军校任教,讲授唯物史观和社会主义史。大革命失败后,他在上海从事社会主义理论的写作和翻译工作,译有马克思的《哲学之贫乏》等著作。“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他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活动,后又参加了“一二·九运动”。全面抗战爆发后,许德珩反对汪精卫等投降派和国民党的一党专政,成为民主人士的旗帜。抗日战争胜利后,许德珩组织成立“九三学社”,成为国内著名的民主党派。1947年,许德珩积极支持和参加反饥饿、反内战运动。19499月,许德珩代表“九三学社”参加全国政协第一次会议,积极参与了制定《共同纲领》和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工作。新中国成立以后,许德珩先后担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等职。1979年春,89岁的许德珩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实现了他数十年的心愿。

——摘编自牟小东《纪念伟大的爱国主义者许德珩先生》


(1)根据材料,概括许德珩在民主革命时期所作的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许德珩身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宝贵精神?
【知识点】 其他人物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奢香(1358-1396),彝族,自幼受到家庭私塾的培养教育,明洪武八年(1375年)嫁给贵州宣慰使赞霭翠为妻。明初,因云南尚在元朝梁王的控制之下,朱元璋制定了“先安贵州,后取云南”的战略方针。霭翠和奢香夫妇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归附明王朝。当明王朝远征云南时,霭翠和奢香提供马匹、粮食、通道等以助军资。洪武十四年、霭翠病逝,其子年动,奢香开始代理宣慰使之职。当贵州都督、马皇后的侄子马烨“欲尽灭诸罗,以代流官,故以事挞香,激为兵端”时,奢香洞悉奸谋,安抚属下,明确表态“反非吾愿”。随后,奢香赴京上诉,和平解决事端。奢香回黔后,大力宣扬朝廷威德,组织人力修筑驿路,“开偏桥、水东,以达乌蒙、乌撒及客山、草塘诸境,立龙场九驿”,先后沟通了川、滇、黔三省交通,密切了与中原和川滇各省的联系,“西南千古险阻隔塞始通”。驿道修通后,她多次派遣儿子赴京师入太学学习汉民族文化,得到朱元璋的褒奖。洪武二十九年,奢香夫人病逝,明太祖谥封其为“大明顺德夫人”,并按照彝俗的风格修造奢香墓。

——摘编自李红香等《彝族女土司奢香夫人研究概述》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奢香夫人为维护国家统一所做的主要努力。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奢香夫人的历史贡献。
2019-05-12更新 | 169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1600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徐光启看到外国传教士利玛窦绘制的世界地图《坤舆万国全图》,他惊呆了:脚下的土地竟然是圆的!其后,走上了研究西学的道路。更为甚者,徐光启因此还加入了基督教,现在墓前就立有一个白色的十字架。

由利玛窦口译成中文,徐光启用笔记录下来的《几何原本》前六卷译出后,立刻引起巨大反响。今天我们数学课本里常用的“几何”“平行线”“三角形”“对角”“直角”“相似”等名词术语,都是由徐光启确定下来的。

徐光启编纂的《崇祯历书》,第一次引进了圆形地球的概念,介绍了地球的经度和纬度,还在计算方法上引进了球面和平面三角学的准确公式,并根据第谷星表和中国传统星表提供了第一个全天性星图。1644年颁行后,成为清朝一代通行的历法,成为200多年间中国官方的天文学体系。

徐光启形成了自己的科学思维,又研究涉猎了包括兵机、测绘、水利等方面的科学知识。

徐光启并不觉得学习西方的长处就会毁灭自己的文化,认为只有中西学术文化贯通才能超过西方,一直主张平等的文化交流,有着显而易见的文化自信的底气。

——根据《后学楷模徐光启》整理

(1)根据材料,概括徐光启在中西文化交流上的主要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徐光启具有“文化自信”的原因。徐光启给我们留下了怎样的精神遗产?

2018-10-30更新 | 43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随着两江地区经济优势的凸显,其文化也日益发达。明清以来,两江地区即为人文荟萃、人才辈出之地。究其原因,一方面是这背后有两江地区雄厚经济实力的支撑,另一方面,也离不开当时两江地区对书院家塾教育投资的重视。于成龙在江宁府(今南京)所创办的“虹桥书院”即为其中之一。

于成龙创办虹桥书院有其深刻的思想渊源。于成龙先世为大儒,潜心于学问而不愿出仕,虽然其父亲被授为鸿胪寺序班,但却以在乡里力行孝义著称。于成龙自从接受理学熏陶,便一直努力践行其心目中的理学之诚。他认为:“为学务敦实行,不屑于词章之末。常曰:学者苟识得道理,埋头做去,不患不到圣贤地位。”由此可见他的崇尚实干与不屑空谈的秉性。康熙帝在与词臣谈论理学真伪时也曾说:“理学无取空言,若于成龙不言理学,而服官至廉,斯真理学矣。”……虽然清代以来,书院官学氛围浓郁,但在传统读书人眼中,书院的建立无疑是推动地方教化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即便在广西罗城那样的蛮荒之地,于成龙也着手建立学宫,并鼓励瑶族、壮族的子弟学习。

——冀满红,辛超《试论两江任上的于成龙》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于成龙创办虹桥书院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于成龙创办书院的意义。
2022-05-10更新 | 3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