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文化史(旧) >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4 引用次数:229 题号:1658662
文学艺术反映了政治的演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反过来又影响和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
材料一 汤显祖和莎士比亚堪称世界戏剧的两座高峰,在十六世纪晚期和十七世纪初同时出现在东半球的中国和西半球的英国。《牡丹亭》与《哈姆雷特》分别是其代表作。《牡丹亭》中的杜丽娘,出生名门,自幼受到封建文化教育和严格管束,她如同笼中鸟,强烈渴望冲出牢笼;在现实环境没能给她提供任何条件的情况下,她只能到梦中寻找自己的理想;进入鬼蜮的杜丽娘,由于离开了封建礼教的管束而显得更为大胆、痴情。她能为爱情而死,更情愿为爱情而生。她毫无顾忌的与阴间的判官据理力争,使自己还魂。她还一鼓作气,让自己的非法叛逆婚姻得到家长和社会的认同。
《哈姆雷特》塑造的悲剧形象—哈姆雷特,其名言“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优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材料二   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地主阶级知识分子黄宗羲、顾炎武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资产阶级思想家孟德斯鸠、卢梭们则拿出了三权分立、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这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这表明,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请回答:
(1)指出两部剧作所处时代的共同经济特征及其人物形象表达的共同精神。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同为启蒙思想,为什么中国的只能是“中世纪末的产物”,而法国的则成为“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   “为人君者……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古者天下之人爱戴其君,比之如父,拟之如天,诚不为过也。今也天下之人怨恶其君,视之如寇仇,名之为独夫,固其所也。”“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1)材料一反映了董仲舒的哪些思想主张?这对西汉王朝的统治有何意义?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黄宗羲提出了哪些新的观点?这些观点形成的经济根源是什么?
(3)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历程。
2020-10-15更新 | 33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原君》

材料二   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顾炎武《日知录》

材料三   明清时期,诗、词、散文等传统文学体裁渐趋衰落,通俗文学勃兴,小说、戏曲等大众化形式成为文学艺术的主流。

——《中国古代史》

材料四   明清时期,追求抒情与写意风格的文人画成就突出。



(元代王冕《墨梅图》)
回答:
(1)材料一、二中,都提出了“天下”这一命题,黄宗羲认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这一观点的提出有何进步意义?
(2)材料二中顾炎武是如何界定“亡国”与“亡天下”这一概念的?在“保国”和“保天下”中百姓的责任有何不同?材料二中的一段话后来被梁启超概括为哪一句名言?
(3)据材料三,说明明清时期文学艺术发展的新特点。
(4)观察材料四,说明文人画所具有的鲜明特征。
(5)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思想文化领域出现新变化的时代背景。
2020-10-12更新 | 29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4)

【推荐3】君主与民众的关系,不同时代的人有各自的理解。以下是历史上有关君主与民众关系的论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韩愈认为,在社会生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君主,“是故君者,出令者也;臣者行君之命而致之民者也;民者,出粟米丝麻、作器皿、通财货,以事其上者也”。按照这样的分工原则,君主的职分是治人,臣下是用于治人的工具,民众则要治于人。因此,每一等级都要恪守自己的等级,各守其职,各尽其责。“君不出令,则失其所以为君;臣不行君之命而致之民,则失其所以为臣;民不出粟米丝麻、作器皿、通财货,以事其上,则诛。”

——摘编自刘泽华、葛荃主编《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

材料二 有生之初,人各有自私也,人各自利也。天下(指普天下的民众,下同)有公利而莫或兴之,有公害而莫或除之。有人者出,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

——摘编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

材料三 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则皆民也。民不能相治,亦不暇治,于是共举一民为君。夫曰共举之,则非君择民,而民择君也……夫曰共举之,则因有民而后有君,君末也,民本也;天下无有因末而累及本者,亦岂可因君而累及民哉!夫曰共举之,则且必可共废之;君也者,为民办事者也。

——摘编自谭嗣同《仁学》


(1)根据材料一,韩愈对君民关系持什么观点?你如何评价他的观点?
(2)根据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比较黄宗羲与谭嗣同关于君民关系认识的异同点。
2016-07-08更新 | 11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