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近现代史 > 两次鸦片战争 > 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鸦片战争背景)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67 题号:1663693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鸦片战争时,琦善派人探听了一些英国的情况,并据此写了一份奏折上报朝廷,言道:该国王已亡故四年,并无子嗣,仅存一女,年未及笄,即为今之国王。该国有大族二十余家,皆其国之权臣,议事另有公所,只须伊等自行商榷,不受约束。揣其词意,或前此粤省烧毁之烟,其中即有各该权臣之物。……是固蛮夷之国,犬羊之性,初未知礼义廉耻,又安知君臣上下?且系年轻弱女,尚待择配,则国非其国,意本不在保兹疆土,而其国权奸之属,只知谋取私利,更不暇计其公家……故求索不专在通市。

——摘编自《琦善奏探询英国各情形折》


(1)根据材料,概括琦善获得的情报。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琦善的这份奏折的看法。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西方的中国形象

材料一 法国传教士对中国的研究直接引发了18世纪欧洲的“中国热”。正如艾田蒲所说,“对欧洲来说,有中国茶叶、中国园林……神圣的孔子,还有成千上百的影响……”。伏尔泰在其作品里一再重塑中国“开明皇帝”的形象,深刻影响了当时法国对中国的集体想象。中国形象在整个欧洲发生彻底变化与英国马戛尔尼使团出访中国有直接的关系。中国在西方的视野里成为一个愚昧落后、保守顽固、不思变革的形象。到了19世纪,中国人在法国作家笔下的形象变得越来越黯淡,被扭曲、被模式化为一个“劣等种族”。

—摘编自韩梅《法国文学中的中国形象研究》

材料二 自1920年起,一些英国文学家、哲学思想家踏上中国土地,掀起新一轮中国热。他们热衷中国古老的文学艺术、生活方式和道德准则,寻觅与西方现代性相对的快乐达观的人生态度。思想家罗素带着寻找人类精神新希望的理想在中国游历10个月,在他看来,虽然中国的政治经济落后于西方,但文化绝不逊色于任何一个西方发达国家。

—摘编自伍辉《西方的中国形象变迁研究》

材料三 西方的中国形象是西方文化投射的一种关于文化他者的幻象,是西方文化自我审视、自我反思、自我想象的方式。西方有关中国的想象中,有对现实中国的某种认识,但更多的是对西方文化自我认同的隐喻。

—摘编自周宁《天朝遥远:西方的中国形象研究》


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西方的中国形象”的理解。
2023-02-08更新 | 752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以下是19世纪三四十年代中英部分武器装备的数据对比,从中能获取的正确信息是
武器
中国
英国
步枪
射程100米、射速1-2发/分钟
射程200米、射速3-4发/分钟
火炮
泥模制造、炮管杂质多
铁模制造、镗床切削
火药
硝两过高、杂质过高
标准火药配方(硝石78%硫8%碳14%)


A、反映出英国化学工业的进步
B、揭示了鸦片战争中中国失败的根本原因
C、证实了英国侵略中国的必然性
D、说明了农耕文明与工业文明的差距巨大
2013-11-14更新 | 350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从18世纪初开始,英国商人向中国输入鸦片,每年约有五百箱鸦片流入英国,而运到中国的鸦片有两万箱,最后达到八万箱。年轻的格拉德斯就鸦片贸易曾发表过人道主义的言论,但这种言论被后来要求治理英国工业化进程中不断出现的罪恶的呼声淹没了。

材料二根据西方人的报道,中国的开放只不过是一种中外联营……外国人得出一条在中国活动的基本规律:没有中国人的支持,什么事也干不成。从一开始,鸦片贸易就是中外联营的行动,中国人对鸦片的需求远胜于兰开夏的纺织品,由此出现了超乎外国人想象的鸦片销售网络。

材料三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是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就是现代化的过程。就中国历史而言,1840年发生的鸦片战争可视为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的界标,因为自此以后传统受到了现实的严峻挑战,中国人对现代化的探索已开始,中国近代史上发生的现代化过程便可称之为近代化过程。

—乔志强、行龙《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关于鸦片贸易的“人道主义的言论”的出现说明了什么?

(2)材料二认为鸦片贸易是一种“中外联营的行动”,对此你如何理解?

(3)据材料三,从文明史角度阐述鸦片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客观影响。

2017-11-18更新 | 4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