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政治史(旧) >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 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 郡县制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195 题号:1689380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史料一   与分封制相适应,商周的官员选拔采用“世卿世禄制”。三代(夏商周)时期治理国家的统治者是贵族……从诸侯到士,根据出身的高低贵贱来兼任政府职务,世代为官……春秋时期,随着兼并战争的进行,秦、楚等国都在新占领的地方上设立县和郡,作为新的行政建制。一般县在中心区域,郡在边远地区。郡县的长官,不再是世袭领主,而是由君主委派官员直接管理。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取代贵族领主的职业官僚。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史料二   战国时代,随着各国封建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郡县制已经逐步代替了古代的分封制。秦在统一六国的过程中,又陆续在新占地区设置了不少郡县。但是,分封制作为一种旧的上层建筑,是不会轻易从历史舞台上消失的。全国统一后不久,丞相王绾等就建议秦始皇把诸子派到燕、齐、楚等地设置封国。秦始皇让群臣讨论。廷尉李斯认为,周文王和武王所分封的子弟同姓很多,但后来亲属疏远,便互相攻杀,如同仇敌,连周天子也无力制止。现在天下统一,设置郡县是大势所趋。诸子有功之臣,只宜赐给赋税和重赏,这样便于控制,是求得安宁的好办法,分封王侯很不利。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主张,决定把郡县制推广到全国。统一六国时,设置了三十六郡。随着秦朝疆域的继续扩大,后来增至四十余郡。

——摘编自郭沫若主编《中国史稿》第二册


(1)根据史料一,比较分封制与郡县制在任用管理人员上的本质区别。
(2)根据史料二,概括指出秦朝采用郡县制的原因。
【知识点】 郡县制解读 分封制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古代中国不断创新地方行政管理制度,体现出高超的政治智慧。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逮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此周初大一统之规模,实与其大居正之制度相待而成者也。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

材料二   新皇帝……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自元代始,行省区划……不惜打破自然地理界限,不顾区域经济联系,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和以北制南的局面。……这种以北制南,各省北向门户洞开和人为实行形格势禁的政策,在汉地诸行省表现最为突出,从而使行省官失去了扼险而守、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朝廷就比较容易控制了。

——李治安《行省制度研究》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大居正之制度”是指哪一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制度产生的积极作用。
(2)据材料二,指出“新皇帝”在地方上采取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它与材料所述制度相比有何进步性?
(3)据材料三,概括元朝划分行省区域的主要原则及其目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行省制度的历史地位。
(4)综合上述材料,谈你对中国古代地方管理制度演变的认识
2019-04-26更新 | 96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材料1:周人以西方的一个小国代商而有天下,苦于兵力单薄,不足以统治东方各族人民,于是大封同姓、异姓及古帝王之后于东方,以为周室的“藩屏”。

——赵光贤《周代社会辨析》

材料2:廷尉李斯议曰:“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3:若元(元朝),则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故其地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元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则过之,有难以里数限者矣。

——《元史·地理志》

(1)材料1反映西周实行分封制度的原因是什么?并依据材料指出分封的主要对象。

(2)材料2中秦朝实行了什么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制度在当时的主要作用。

(3)据材料3概括元朝疆域的特点。为此,统治者实行了怎样的地方管理制度?有什么意义?


2018-11-04更新 | 45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前221 年)以丞相王绾为代表的大多数官僚认为:“诸侯初破, 燕 、齐 、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秦始皇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

——摘编自《史记》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始皇与王绾等人的政治分歧,并简述秦始皇的理由。结合所学,指出这一争论的最终结果。

材料二   1911年12月25日,孙中山召集国民党要人讨论政制选择。孙中山主张实行总统制,宋教仁主张实行内阁制,并力荐黄兴为内阁总理。孙中山认为:“内阁制乃平时不使元首当政治之冲,故以总理对国会负责,断非此非常时代所宜。吾人不能对于唯一置信推举之人而复设防治之法度。”

——摘编自《胡汉民自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孙中山主张推行总统制的原因。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前后两次制度之争的出发点有何不同?
2020-01-13更新 | 8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