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古代史 >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 赋税制度(汉-唐)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302 题号:16942418
赋税是国家凭据政治权力取得财政收入的重要形式和调控手段。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汉初年,刘邦实行“轻田租”政策,行“十五税一”之法,即国家从农民总收入中征收十五分之一。不久,因军费开支浩大,又改成“十一之税”,到惠帝刘盈时,才又恢复“十五税一”。后来,有时免除一半田租,变成“三十税一”,遇到荒年,又全部免征。汉文帝减免田租,对少地和无地农民并没有什么好处,只是增加了占有大量土地的豪强地主的收入。当然,我们也应当承认:两汉前期减田租的措施,固然有利于那些“奴婢千群,徒附万计”,并拥有大量佃农的大地主,但对大量自耕小农也多少起了一点保护作用,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因而也收到了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效果。

——摘编自唐嘉弘《谈谈西汉的赋税制度》

材料二   唐承隋制,前期赋役上实行租庸调。所谓“有田则有租,有身则有庸;有户则有调”,它以民户授田为基础和前提。为确保租庸调的顺利实施,政府规定每户编造手实,再根据手实编成户籍;按每户丁男、中男数均田、定赋役。手实、户籍、均田、租庸调之间互为依据,便于监督管理,有效地组织赋役征调。国家职能有效实施,政权稳固,治理秩序良好。天宝十四年开始的“安史之乱”是唐朝财政制度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安史之乱后,中原经济残破,土地兼并严重,农户大半逃亡,管理乏力,国库空虚,但支出不减,征调不已。赋役失衡,农民负担严重。两税法是针对以上诸多社会问题而制定的,“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只要在当地有资产、土地,就算当地人,上籍征税。这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征税范围、税负相对公平,当然更主要是满足中央政府的财力需求;以维护政权和社会稳定。

——摘编自朱红琼《唐朝财政制度演变对国家治理能力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汉初年“轻徭薄赋”的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唐政府利用租庸调制进行调控的具体措施,并结合所学评价其历史作用。
(3)据材料二,说明唐代赋税征收依据的变化,阐释其原因及从中获得的认识。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初,征收赋税实行租庸调制,所谓“有田则有租,有身则有庸,有户则有调"。这是以“人丁为本"的赋税制度。到玄宗末年,户籍制度废弛,居民转移死亡,土地买卖,财产变化,久未调查,也未重新登记造册。这时,均田制已遭到破坏,但征税时,官府不管实际情况,只凭旧户籍向乡里按丁收税。安史之乱后,户口削减,按丁收税已无法实行。

材料二   为了革除税收的弊病,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并解决对藩镇的军事费用,建中元年(780年),杨炎向德宗建议实行“两税法"。两税法与租庸调不同,它“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资产少者则其税少,资产多者则其税多。'‘这样就多少改变了贫富负担赋税不合理现象。同时,贵族官僚和商人也要按财产纳税,扩大了纳税面,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代中期租庸调制无法继续实行的原因。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代中期后赋税制度的主要变化及影响。
2021-01-29更新 | 239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孟子.滕文公上》

材料二   “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故贫者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

——《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   自田制坏而兼并之法行,贫民下户复多,而中产之家(相当于自耕农)赈贷之所不及,一遇水旱,狼狈无策,只有流离饿莩耳。

——董猬《救活荒民书》


(1)材料一反映了哪一种土地制度?
(2)材料二反映了该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发生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指出材料三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并说明统治阶级试图解决该问题而采取的措施,结果如何?为什么?
2020-04-14更新 | 127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从天宝年间始,“天子佚乐,而用不知节”,大地主官僚又大肆兼并土地。

安史之乱后,地方上诸侯割据,不供贡赋,“太仓空虚,鼠雀又饿”。762年刘晏出任盐铁使进行盐业改革。780年,宰相杨炎开始了两税法改革,基本内容是“凡百役之费,一钱之敛,先夺其数而赋于人”,“户无主客,以见居为薄;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周县,三十而税一”。夏秋两季征收,其租庸杂役悉省,而丁额不废。两税法推行后效果显著,赋不加敛而增入,版籍不造而得其虚实。但推行中弊端也逐渐出现,王夫之称“量事取资,上下其手,从中渔利,百姓自然横遭祸害”。

——摘编自马涛、周原《唐中叶刘晏理财与两税法改革的再评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实行两税法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杨炎的两税法改革。
2023-04-12更新 | 18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