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文化史(旧) >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 科技成就 > 天文学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52 题号:1702187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早期罗马人使用阴历(按月球围绕地球运行周期计算的历法),每月2930天,每两年插入一个闰月,闰年377天,其中最后12天举行祭祀。闰月的添加由罗马神官们自行决定。公元前4511日,罗马独裁官儒略·凯撒按阳历(按地球围绕太阳运行周期计算的历法)发布新历,史称“儒略历”,每年实际时间比公转周期长1114秒。至1582年,误差已累积10天,教会发行的日历与各地实测的时间不一,严重影响宗教及商贸活动。愤怒的罗马教皇格列高里十三世宣布改历,规定把儒略历 1582104 日的下一天定为格列历 1015 日,中间跳过 10 天。并修改了置闰法则,使每年平均为 3652425日,与公转周期十分接近,可以保证到公元 5000 年前后误差不超过 1 天。格列历成为国际通用的历法,又被称为“公历”,沿用至今。

——摘编自爱德华·吉本《罗马古代历法史》

材料二 中国古代历法不是纯阴历,而是阴阳合历。汉武帝时期众多天文学家编订的《太初历》,第一次把二十四节气纳入历法,以适应农时。元代郭守敬根据多年的天文观测与演算制定的《授时历》,定一回归年为 3652425 日,是我国古代最精确的历法,和现代世界通用的公历完全相同,并且被朝鲜、越南、缅甸等国使用。中国古代历法,担负着“记日望月、敬授民时”的重任,使中国人较早地掌握了昼夜、月相和季节的变化规律,确立了科学的时间计量方法,孕育了中华民族与天地和谐共生、待万物诚信守时的伟大品质。

——摘编自张培瑜《中国历法史话》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历法与罗马历法的差异。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历法对中华文明发展的影响。
【知识点】 天文学解读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真题 名校

【推荐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在中国古代,天文和历法一直受到高度重视,天文学家和君主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们是官方政府机构不可或缺的人员。至公元1851年,历代政权颁行了100余部历法。《夏小正》是中国最古老的历书,形成于公元前5世纪左右,包含了许多关于气候、星象及物候方面的叙述,按一年十二个月的顺序排列。古代的历法,现在名为“农历”或“阴历",仍决定人们欢度“春节"以及“中秋”、“端午”等节日的具体日期。

天象观测有助于制定’更为准确的历法。古代史书中有着连续的有关日食、月食与星象变化的记录,并从政治角度解释这些现象。史书明确记录了公元前186年吕后当政时发生了一次日食,但现代天文学研究表明,所记日食绝不可能发生。日食记录居然因政治上的原因而有所增减:统治者残暴,记载的日食现象就多;统治者开明,El食便很少发生。

_______摘编自李约瑟《中华科学文明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重视天文历法的表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影响中国古代天文学科学性的因素。

2016-11-27更新 | 1748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盖天说认为天像一个圆盖盖在地上。这种学说能够解释很多天象,预测日月星辰的运行,准确地预报二十四节气,具有很强的应用价值。盖天说在汉武帝时期遇到了浑天说的有力挑战。浑天说认为全天星辰都布于“天球”之上。汉武帝对争议双方采取的解决办法是让他们分别制定自己心仪的历法,然后接受检验,看谁更符合实际从而确定使用谁的历法。结果浑天说一方胜出,制定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太初历》。由此,浑盖之争也拉开了帷幕。争议中,双方大都秉持通过天文观测、仪器校验等方式进行,而不是看其是否遵循某种先验的哲学观念。持续上千年的浑盖之争,促成诸多成就。《太初历》、浑天仪等天文仪器的发展,勾股定理以及相关测高望远之术,唐代僧一行组织的天文大地测量……这些都与浑盖之争息息相关。这种规模和深度的争论即使在世界文明史上亦不多见。

——摘编自江晓原《科学史十五讲》等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浑盖之争”的特点,并说明其历史影响。
2018-10-09更新 | 54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二十四节气]

根据自然季节循环的节律,中国传统农业社会逐渐形成了以物候、气象、天文等自然现象为标识划分农耕周期、安排农事劳作的二十四节气。

【资料夹】

《夏小正》记载:正月,启蛰(立春);雁北乡;鱼陟负冰;田鼠出;梅、杏、杝桃则华。

商代卜辞里有分至日的完整记录,并以“析”“彝”指春分和秋分,意思是昼夜平分,又以“因”“九”指夏至和冬至,意思是白昼极长和极短。

战国后期成书的《礼记·月令》中有八个节气的名称:(立)春、日夜分、立夏、日长至、立秋、日夜分、立冬、日短至。

汉武帝在位时颁行《太初历》,将一回归年平分为“二十四节气”。

汉代是节气风俗文化成熟的重要时期,沿袭了先秦的阴阳五行学说思想和刑德观念,朝廷以春庆、夏赏、秋罚、冬刑来对应天道信仰,普通百姓的生活起居也依照一年四季时令的阴阳流转规律来安排,形成了各具节气时令特色的民俗活动。

唐代高僧一行发明了“复矩”测量仪,能准确测出冬至日、夏至日、春分日、秋分日四天正午时刻的日影长度和漏刻昼夜分差。

北宋科学家沈括制订了把二十四节气和十二个月完全统一起来的“十二气历”。

明代崇祯年间,精通天文的徐光启联合汤若望用“定气法”划分节气,成为最符合天象的计时方法,一直沿用至今。

如今的中国农业是在传统农业的基础上引进西欧农业模式,加入了许多工业化要素,诸如化肥、农药与机械。但是,生态系统退化明显,建设生态保育型农业的任务却更加困难。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我们遵循天人合一的思想,传承“二十四节气”背后所包含的理念。

——整理自徐旺生《“二十四节气”在中国产生的原因及现实意义》等


(1)在上面的资料夹中选择可以作为依据的材料,概述“二十四节气”形成发展的过程。
(2)根据资料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十四节气”形成的原因和影响。
2023-02-17更新 | 16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