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史学热点 > 政治类热点 > 社会转型与文明演进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82 题号:1711529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到底何时进入了封建社会?

材料一   (中国)封建社会的起点,目前至少有三种不同的算法。一种,从春秋战国之交即公元前476年算起;另一种,从商鞅辅助秦孝公变法即公元前365年算起;还有一种,从秦始皇统一中国即公元前221年算起。应当说,三者都是言之有理各有依据的。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有的历史学家持西周封建说的观点,认为西周时期为中国标准的封建社会。原因是西周、春秋时期作为主要生产者的“民”和“庶人”是农民而不是奴隶,井田制是领主贵族土地所有制,存在着迫使农民集体耕作的“公田”和按家分配的“私田”(即份地)。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中国封建社会的起点”谈谈你的观点,并予以阐释。(要求:任选材料中的一种观点或另有观点予以阐释,观点明确,持论有据,逻辑清晰)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859年两广总督和粤海关监督邀请洋人来广州“帮办税务”,咸丰十年,推行外籍税务司制度的新关正式成立。海关总税务司以增加上缴税款数额,博取清政府信赖。参照西方管理体制,陆续制定了较为规范的法规和办事细则,同时,改善计征关税程序,长期执行“协定税则”,实征的进出口货物税额,都在值百抽五以下,减轻了外商税负。但因革除地方陋规什费,计征漏洞较少,其上缴中央的税收总额,反较前有所增加。受清政府委托,海关还负责建设灯塔、设置航标、管理港口;资助外交使臣出访,促进中国参与博览会和世界会议组织;收集气象资料,用于天气预报;督办同文馆,培养外交人员;插手中国的内外债和外交事务。

——《潮来潮去——海关与中国现代性的全球起源》,英国剑桥大学方德万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中期中国海关制度改革的背景及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19世纪中期中国海关制度改革。
2020-04-15更新 | 113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社会转型

愚意自夏禹家天下以后有记录可徵之国史,凡四千余年(公元前2200—公元2000年)。四千年中,如按我民族所特有之社会型态发展之程序而分析之,则四千年来我民族之社会政治型态之发展,盖可综合之为三大阶段,亦即A、B与C是也。从A转B,发生于商鞅与秦皇之间。从B转C则发生于鸦片战争之后,吾侪及身而见之中国近现代史之阶段也

——唐德刚《晚清七十年—中国社会文化转型综论》


问题
(1)材料中A、B、C是指哪三个历史阶段?
(2)你如何理解材料中“从A转B,发生于商鞅与秦皇之间”转型的说法?
2020-05-03更新 | 10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英国传统乡村不断缩减与衰落,乡村此时面临着再次调整与改造的问题。从18世纪50年代起,粮食种植业产出的市场价格份额占比一路下降,畜牧业产出的市场价格份额占比相应攀升。家庭农场主明显转向“替代农业”,制定了新的耕种目标,奶牛业、园艺业、家禽业开始稳步发展。正是在乡村逐渐走向“消失”之时,人们开始思考乡村的存在意义,“乡土”这个古老的文学体裁成为19世纪人们最热衷表现的对象之一。全国托管协会、自然保护区保护协会、英国乡村保护委员会等组织先后成立。第一部《城乡规划法》提出要确保乡村农业和林业用地不受发展规划影响。

——摘编自孙立田《工业化进程中的英国乡村改造》

材料二   甲午战后,自步入近代,中国农业经济便开始衰败。1928年华北八省旱灾、1931年江淮流域十六省水灾,1933年黄河决口等成为促成当时“农业恐慌有力的因素”。同时,1929年到1930年的两年时间里,全国1941个县中,有823个县承担兵差。1931-1935年中国粮食进口量为近代以来最高峰,农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其间,“到农村去”成为当时有着乡土情结的中国知识分子的最佳选择。乡村建设运动的目的,是要通过兴办教育、改良农业、流通金融、提倡合作、公共卫生和移风易俗等措施,来复兴日趋衰落的农村经济,从而实现所谓“民族自救”,但这一目的没有达到。

——摘编自朱庆葆《改造乡村中国——民国长江三角洲地区乡村建设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英国改造乡村的主要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从政治、经济、文学角度指出其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中国乡村建设运动成效不大的原因。
2022-04-11更新 | 2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