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文化史(旧) >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 维新变法思想 > 康梁维新思想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924 题号:172114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在传统文化和现代化的关系以及传统文化该如何发展以适应现代化进程的问题上),有学者认为,“儒家重道德”、“墨家尚功利”、“法家重法权”、“道家重自然”等传统都与现代社会的发展相适应。……应该“改变传统原有模式,将其中有生命力的因素加以改造和重新组合,使之与现代化有机地融为一体,成为现代文明的组成部分”。
也有学者认为,传统文化中有重农抑商的观念、因循守旧的意识、泛道德主义,官贵、人治等观念,这些与现代化相冲突。“中国的传统文化不可能直接通向现代化,跟现代化扯不上关系”,“传统文化不如西方文化”。
--杨宁一 《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评价材料中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发展关系的一种或两种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近代历史演进的最重要的结果之一,就是农牧对峙不再成为中国历史的主题,中华民族由自在的民族转变为自觉的民族。近代以前,中华民族处于自在的民族状态。历史上中国范围的民族关系,在经济文化趋于一体化的同时,往往出现政治上的分化与隔离倾向。这是与农牧对峙格局密切相关的。农耕地带,基本上是汉族聚居地区;游牧地带,则基本上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而数千年交融形成的内在联系和一致性,由于当时在中国范围之外还没有出现一个真正足以威胁各民族共同利益的力量,中国各民族尚不能对之有自觉的认识。
西方势力的到来,中国被纳入世界范围之中,表现为农牧对峙形态的中国国内的民族矛盾,不再成为历史的主题,而让位于近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即中国民族与外国民族之间的矛盾。为反抗外来侵略势力的压迫,中国范围内各民族之间利益的一致性变得突出起来,统一性空前提高。中国“大一统”的领土主权意识和整体民族精神逐渐得到自觉的体认,作为中国范围各民族之“共名”的“中华民族”脱颖而出,成为中国人内求团结,外争独立于世界的一面旗帜。
——甘霖《变局——前11世纪以来至21世纪中国区域发展与社会变迁》
评述材料中关于近代“中华民族”的观点。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2013-09-04更新 | 540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司马迁所著的《史记》开创了撰写多民族统一国家历史的体例,展现了匈奴、东越、南越、西南夷、朝鲜和大宛等少数民族(有些超出国内少数民族的范围)的风貌。《史记·匈奴列传》曰:“匈奴夏后氏之苗裔也,……逐水草迁徙,毋城郭常处耕田之业,然亦各有分地。毋文书,以语言为约束。……其长兵则弓矢,短兵则刀铤。利则进,不利则退,不羞遁走,不知礼义。自君王以下,咸食畜肉,衣其皮革,披旃袭。”……十六国时,匈奴人刘渊曾拜儒者崔游为师,“《史(记)》《汉(书)》诸子,无不综览”。他在称汉王之前,宣称“大禹出于西戎,(周)文王生于东夷,顾惟德所授耳”;称汉王时,他又以汉朝的继承者自居。

——摘编自陈琳国《论中国古代民族观的形成与发展》

材料二   190110月,梁启超发表《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提出:“民族主义者,世界最光明正大公平之主义也。不使他族侵我之自由,我亦毋侵他族之自由。”梁氏同时指出,西方民族主义已发达数百年,当时已进入了民族帝国主义时期,而我中国人民正受此民族帝国主义侵害,故“知他人以帝国主义来侵之可畏,而速养成我所固有之民族主义以抵制之,斯今日我国民所当汲汲者也”。19022月~4月,梁启超又在《新民从报》上发表《论民族竞争之大势》,更加明确地指出:“今日欲救中国,无他术焉,亦先建设一民族主义之国家而已。”

——王先明《传统民族主义与近代民族主义的历史界标》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司马迁的民族观,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民族主义的新内涵并说明其产生原因。
2022-09-30更新 | 399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中国儒学发展史上,孟子(战国时期思想自由风气的杰出代表)是继孔子之后先秦儒家的重要代表,被尊称为仅次子孔子的“亚圣”。晋朝以孔孟并举,到唐代韩愈则大倡道统说,认为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一脉相承的道统,由孔子直接传给孟子。宋儒用《孟子》配《论语》,更把孔孟这一说法固定下来。

——《中国儒学发展史》

材料二   当物质活动作为基础性的东西决定精神与制度发展的同时,后者也通过影响物质活动的目的性和倾向性来制约物质活动,使物质生产方式服从精神(或文化观念)的引导。

——《西方文明:精神与制度的变迁》

材料三   文明之所以进,其原因不一端,而思想自由,其总因也。……呜呼,居今日诸学日新、思潮横溢之时代,而犹以保教为尊孔子,斯亦不可以已乎!

——梁启超:《保教非所以尊孔论》(1902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孟子的主要思想主张;战国的“思想自由”风气在秦、汉时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请概括材料二的主要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选取14—18世纪欧洲的一例论证材料二的观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梁启超所说的“今日诸学日新、思潮横溢”有何具体表现?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战国时期,欧洲十四、十五世纪,梁启超所处的时代有什么相似的时代特征。
2021-05-07更新 | 13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