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史学热点 > 政治类热点 > 民族主义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187 题号:17463739
中国历史上统一王朝的边疆政策既各有特色,又具有继承性和创造性。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两汉王朝时期的边疆分布着众多的边疆民族……汉王朝在秦王朝边疆防御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边疆防御体系。汉王朝的边防管理体系大致是由障塞亭燧、候望和屯田制度组成……汉王朝对强大的匈奴先后采取了和亲、武力进攻、纳降、内徙、分化瓦解等政策,最终将匈奴纳入了汉王朝的管辖之下,设置使匈奴中郎将进行管理。

隋唐两代是继秦汉之后我国历史上的又一次更大规模的统一时期。由于经受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较长时间的民族融合,中国历史上传统的治边思想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导致了隋唐两朝较为开明的治边政策的出现。唐太宗即位之后宣称“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尽管唐王朝也采取过诸如武力征伐的政策,但其治边政策的突出特点是以怀柔、羁縻为主唐朝发达的中原文化对边疆民族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边疆民族向唐王朝派遣子弟求学,以及请求颁赐书籍的记载频频见于史书。对于边疆民族的这些要求,唐王朝一般都是予以满足……这不仅有利于汉文化的传播,而且也促进了边疆地区的文化发展。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边疆经略史》

材料二   1988年,著名学者费孝通在香港中文大学发表讲演的时候说:“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几千年的历史过程所形成的……它的主流是由许许多多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单位,经过接触、混杂、联结和融合!同时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一个你来我去、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费孝通先生认为,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里,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渊源,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语言文字等民族特征,应当承认中华民族统一体之下各民族部分的特殊性,并以此来实现民族平等和团结"

——整理自费孝通先生在香港中文大学“Tanner演讲”上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边疆治理的特点,指出西汉到唐朝边疆政策的发展变化,并分析变化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华民族发展的特点并加以阐释。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1】梁启超提出,“现今之中华民族,自始本非一族,实由多数民族混合而成”。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西汉时期匈奴单于自称天子,与皇帝是平行的国家元首称号。唐太宗被北方游牧民族共同拥戴为众汗之上的天可汗,“是后以玺书赐西域、北荒之君长,即称皇帝天可汗”。以后辽、金两代皇帝,都兼存农牧两大类民族国家元首的称号,直至元朝与清朝。其实早在《礼记˙王制》中,既已提出“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因俗而治”的原则。

——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1)依据材料,简述中国古代中原王朝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关系演变历程并对作者“多元一体”的观点作简要解释。

近代的民族主义的最基本的特征,便是国际观念,承认各民族的对等,反对异民族的压迫。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大体萌生于中日甲午战争之后,经梁启超、孙中山等人的阐发宣教,成熟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五四运动”显示了中国知识分子对个人人权和民族独立观念的迅速地觉醒。它通过从思想和行动方面团结群众的方法,加速了中国循“民族国家”制度形态而达到统一。

——摘引自茅海建著《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周策纵著《五四运动史》


(2)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近代民族主义的特点并分析这一观念从萌生到成熟的历史背景。
2020-09-19更新 | 29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面对西方列强对中华民族的侵略,三元里人民自发组织奋起抗英;中法战争中冯子材以七十高龄和法军拼杀;甲午战争时,邓世昌血染黄海。为改变中国现状,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倡“师夷长技以制夷”。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把轮船、火车、手表、望远镜等西洋技术看成“正正堂堂之技”。郑观应主张“君民共主”的君主立宪。康有为发表的《物质救国论》,界定了“物质学”即科学的概念。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陈独秀、李大钊以民主和科学为旗帜,开展一系列挽救民族危亡的运动,以救治国人心理上、思想上的疾病……

——摘编自缪克成主编《民族精神》等

材料二:中国共产党坚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初心,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了现代民族精神。国民革命失败后,毛泽东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立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中,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形成新的精神风貌与精神品格。在抗日战争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坚持全面抗战,成为中华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人民民主力量发展壮大。解放战争后期,在三大决战胜利之时,毛泽东向全党发出谦虚谨慎、艰苦奋斗、依靠群众、团结统一、敢于战斗、敢于胜利的伟大号召,明确了党的建设的方向。

——摘编自俞祖华《中华民族精神新论》等

材料三:邓小平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从而形成了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在中国这样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一步指明方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民族精神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促成中国现代民族精神形成的主要因素。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在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方面,邓小平提出了哪些创新理论?
2023-02-14更新 | 73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世纪时期,拉丁语是社会唯一通行的语言,其他各国语言则是粗俗语言。随着民族意识的觉醒,一批知识分子认为必须放弃拉丁语,使用本民族语言。13世纪时,意大利著名诗人但丁第一个提出民族语言问题。在英国,“我爱罗马,但更爱伦敦。我喜欢意大利,但更爱英国。我熟悉拉丁语,但崇拜英语”成为当时民族意识的真切写照。而在法国,早在12-13世纪,一批作家已经使用法语进行写作,到17世纪时,法语已经成为欧洲国家仿效学习的语言。与英法相比,德意志民族语言的产生要落后很多,直到1871年德国统一前,德语只在下层群众中使用,并被视为粗俗不堪的语言。

——摘编自李宏图《西欧近代民族主义思潮研究》

材料二   19世纪90年代开始,一批中国读书人认为,西人之所以富强,皆因其切音成文、识字者众、民智开通之故。为此,他们开始研制汉语的拼音文字方案。进入20世纪,白话文、语言统一等都迅速成为重要的公共议题,被纳入新政范畴。民国成立后,北洋政府对国语运动给予了大力支持,相继召开了“读音统一会”,颁布了注音字母、《国音字典》、国语罗马字和“新国音”方案。于是各种提倡和推行国语的机关、组织大量涌现。有关语文革新的各种主张,从白话文、废汉字到提倡世界语等,一时众流竞起。国语运动的目标是通过语言文字改革,将中国塑造成为一个现代民族国家。从这个意义上讲,国语运动不但植根于现代场景中,它自身就是面向现代的。

——摘编自王东杰《声入心通:国语运动与现代中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西欧民族语言兴起的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西方相比清末民初国语运动的不同之处,并说明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民族语言的认识。
2022-04-20更新 | 37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