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史学热点 > 文化类热点 > 文明差异比较与交流借鉴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80 题号:1763164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教科书中的文明史

目录
第一单元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
1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2课古代世界的帝国与文明的交流
第二单元中古时期的世界
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
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
5课古代非洲与美洲
第三单元走向整体的世界
6课全球航路的开辟
7课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
第四单元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8课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
9课资产阶级革命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第五单元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0课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
11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传播
第六单元世界殖民体系与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
12课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
13课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

——普通高中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下)》的目录(部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指出图中所示教科书目录的设计者力图告诉我们些什么。
(2)如果让你编写一部20世纪以来的世界历史书,说说你的目录设计并阐明理由。
21-22高三·全国·课时练习 查看更多[1]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近代以来,欧洲与中国间文化交流打破了平等均衡、长短互补的格局,文化交流变成了作为落后一方的中国向作为先进一方的欧洲学习的进程。从一开始就是在欧洲列强对中国侵略和中国反侵略这样尖锐的政治背景下进行的。就中国方面而言,就不简单是一般意义上的落后向先进学习,而是为着寻求解决中国政治危机,救亡图存而向对手学习。随着对于救国方案探讨的深入,中国的仁人志士们对于欧洲文化的注意カ,渐淅便转移到了探讨如何对中国的政治体制、社会制度、经济构成进行改造上。

——摘编自丁伟志《近代中国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特点》

材料二20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关于如何对待中西文化,在中国的文化思想领域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辩论。主要形成两派观点即以杜亚泉、章士钊为代表(观点一)认为,中国固有之文明,“正足以教西洋文明之弊,济西洋文明之穷”,西洋文明会造成人心迷乱国是丧失精神破产。以陈独秀、李大钊为代表(观点ニ)认为,西洋文明比东方文明优越,“遏カ以受西洋文明之特长,济吾静止文明之穷不必拿什么国粹、什么国情的鬼话来捣乱。

——摘编自李佩《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特点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2)围绕如何对待中西文化的认识,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选择一种观点进行评述。
2021-01-29更新 | 17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最早的典册都是史官的著作,内容大多是统治者言行的记录。……史官将重要的史实、言行记录于典册,目的是为统治者提供参考。……春秋后期,中国社会发生了剧烈的变革,文化开始从祝史的手中下移到民间。儒家创始人孔子,以个人身份整理修订六经,并用以在民间传播文化知识。这样,《书》《诗》《易》《礼》《春秋》之类,就成了传授文化知识的教科书,正式变成了供人阅读的书籍。此时个人著述也开始出现。到战国时期,不同学派、不同思想的人们纷纷著书立说,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书籍作为思想文化的载体,无论从内容到形式,从数量到质量都有了一个划时代的发展。

——葛兆光《中国古代文化史》

材料二:“百科全书”一词,源于希腊语,意即“普遍的、多方面的教育”,这个名字揭示了“百科全书”与教育的密切关联。百科全书必须包罗万象——包括各门学科的知识信息,或者至少是关于某一特定学科的综合性知识……早期现代西方百科全书的出版正是为了向文化素养越来越高的公众传播全面而应时的知识;此外,百科全书的编排,力求使信息能够简易地传达给读者,故由这个国家的著名学者事先撰写的单个词条,都以字母表的顺序排列,并辅以大量插图;最后,尤其重要的是,百科全书用俗语写作,这与早期工具书中的拉丁文形成鲜明对照。

——陈平原、米列娜:《近代中国的百科辞书》

材料三: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书籍产生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世纪出现的近代西方百科全书的特点。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看待网络阅读。
2019-06-01更新 | 46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东周)旧有世俗权威和精神权威的崩溃与当时的变法一同产生了新的问题。过时的传统必须摒除,而人们也必须找到新的指导原则。……我们惊奇地发现,中国这一思想繁荣的时代(东周)与古希腊的哲人时代是同时产生的。……不过他们得出的答案大相径庭,从而使地中海文明和东亚文明就此分道扬镳,各自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下去。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革》

材料二   中国古代人文主义者认为:在人与人之间应该保持一种和谐的关系,互相关心、互相爱护。……认为一个没有秩序的社会是危险的,会给社会成员带来灾难,提出了一系列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礼法模式。……提出要使“义”成为第一追求,认为它是人的根本价值所在。……人在社会中离不开交往,而人们之间的交往需要一个基本的准则,应该真诚待人,不虚伪欺诈。

材料三   当希腊人正在探讨物质世界的性质,印度思想家正在思考灵魂和神的关系时,中国的圣人正试图去发现人类社会和贤明政治的根本原则。

——伯恩斯《世界文明史》

材料四   18世纪的欧洲启蒙思想家对初期传入的中国文化的研究很热心,伏尔泰赞扬中国的历史记载说:“绝无埃及人和希腊人那种自称受到神的启示的上帝的代言人,中国人的历史从一开始便写得合乎理性”。狄德罗称赞儒学政治,“只需以理性或真理,便可治国平天下”。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当时中国、西方在思想领域出现的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种文明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中国古代人文主义者提出的“人类社会和贤明政治的根本原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古希腊人文主义者和中国古代人文主义者的思想在人类历史发展中发挥的积极作用。
(3)根据材料四,指出启蒙思想家是怎样理解古希腊和中国文化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洲启蒙思想家热衷研究中国文化的原因。
2021-08-24更新 | 2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