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经济史(旧) >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4 引用次数:468 题号:177424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顺治六七年间,海禁未设,市井贸易,多以外国银钱。各省流行,所在多有。禁海之后,绝迹不见。这可见外国货币之侵入,必限于与外国通商之时,及与外国通商之地。前此中外交通,时有绝续;又多限于一隅;所以不能大量侵入。到五口通商以后,情形就大不相同了。外国铸造的货币,使用的便利,自胜于我国秤量的金银(其称量之法,且不划一)。外国银圆,遂滔滔输入,而以西班牙、墨西哥两国最多。中国的自铸,始于光绪十三年(广东张之洞所为),重量形式,都模仿外国银圆,以便流通。此时铜钱之数,颇感不足。光绪二十七年,广东开铸铜元,因其名价远于实价,获得颇多。于是各省竞铸,经谋余利,物价为之暴腾。

——吕思勉《中国通史》

材料二美国政府在1934年6月公布了国会通过的“购银法案”,明确规定美国应该增加货币发行保证的白银份额,达到“金三银一”的比例,亦即白银准备必须达到黄金储备的1/3,这样就以立法形式决定向外大量收购白银。“购银法案”通过后不久,美国政府又于8月9日宣布了白银国有令,规定国内现存白银须于三个月内交国家造币厂统管,凡交到造币厂的白银必须用于铸造标准银元,或充作通货准备。

——中学锋《中国近代对外开放史》

材料三1935年11月,国民政府开始实行法币改革。法币改革的主要内容有:(一)集中钞票发行权。(二)规定法币是“无限法偿”货币,国内“所有完粮纳税,及一切公私款项之收付,概以法币为限,不再行使现金,凡银钱行号、公私机关或个人持有银币生银等类者,应即兑换法币使用”。(三)废除银本位制,全部白银收归国有以充作法币金。(四)规定法币不能兑现(银)。但可在指定金融机关无限制买卖外汇,法币与英镑实行固定汇价……英、美等西方主要国家对于国民政府的法币改革采取了支持的态度。英美派出了自己的经济专家参预了法币改革的设计工作……英美支持国民政府法币改革,使日本受了极大的刺激,日本侵略分子叫嚷;英美对中国法币改革的支持,已经以“有害于日本的方式”加强了中国的力量。

——摘引自姚会元《“法币”及其在抗战中的历史作用》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说明鸦片战争前后中国货币流通发生的变化及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分析法币改革的原因和意义。

(3)结合上述材料,谈谈货币政策的制定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清朝前期,统治者坚持认为:“市肆中多一工作之人,则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避免“为农者相率而趋于工矣”。为此,对工商业实行重税政策,全国各地税关税卡林立,“关津有过路之税,镇集有落地之税”。

——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1911年至1913年我国注册设厂72家,平均每年设厂24家,1914至1918年五年间,注册设厂达183家,平均每年近37家,其中以棉纺厂、面粉厂为最多,……这一时期,全国的钢铁冶炼厂只有9家,全国华商机器采煤量从1912年的180万吨,仅增加到1919年的330万吨。

——王方中《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衰》1919年全国注册工厂数(单位:家)

江苏(含上海)直隶(含天津)浙江广东山东福建奉天湖北陕西黑龙江广西甘肃其他省
1554542333120191933110

——根据陈真《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提供的统计数字

材料三:当美、英和其他工业国家失去一切秩序感和平衡感,忙于采取各种补救办法和应急措施以应付危机时,中国在1929年后仍然能一如既往地坚持下去。

——(美)费正清等编:《剑桥中华民国史》下卷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政府实行怎样的经济政策?说明其政策对社会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民国初期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1927-1937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态势,并分析这一时期影响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
2019-03-30更新 | 97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史记·平准书》云:“(汉初)天下已平,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司马迁的这段记载,用“困”“辱”二字准确概括了汉代的抑商政策。两汉以降,历代王朝的抑商政策与立法主旨不外“困”“辱”两途。

----范忠信等《论中国古代法中“重农抑商”传统的成因》

材料二1882年美国人华地玛想在上海设立纺织厂。清政府除了通过外交途径阻止其设厂外,还通过逮捕惩办等方法迫使投资于公司的华商退股,终于使华地玛的计划落了空。日本人也想在上海开设织布公司,“经日本钦差与中国官、商议其事,卒不果行。”

----杜恂诚《民族资本主义与旧中国政府(1840-1937)》

材料三1937年7月抗战爆发后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的民族工业在战火中被迫大规模西迁,这一举动被称为中国工业发展史上规模最大的中国实业界的敦刻尔克大撤退。……这次内迁的工矿企业,基本上都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骨干企业,它们带去了大批的机器设备和技术力量,利用当地丰富的资源,迅速恢复和发展生产并带动了整个后方工矿业的发展,奠定了后方近代工业的基础,使大后方第一次建立了带有独立性的工业体系。

---摘编自刘国武《抗战时期内迁民族工业的历史作用》


(1)据材料一说明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分析其实施目的。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晚清政府对近代工业的不同态度及其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抗战时期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2020-08-11更新 | 29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一部民族解放运动的光辉史诗。阅读材料,回答题后问题:

材料一   1945年8月15日12时,从日本广播电台传出一个低沉的声音:“帝国政府已受旨通知美英中苏四国政府,我帝国接受彼等联合宣言之各项条件."这是日本天皇裕仁在宣读日本无条件投降的诏书。

——摘自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I

材料二   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仅1937年8月—1938年3月,上海被日军摧毁的工厂就超过两千家,损失超过八亿元。

——摘自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I

材料三   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集中全党智慧,先后发表了《        》《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等文.到抗日战争结束前后,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的论述已经形成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

——摘自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I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中日本天皇宣布投降的那场战争历经了多少年?它的结束在中国近代史上有着怎样的重要意义?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侵华期间在华北采取什么样的经济侵略方式?给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3在材料三空白处,是毛泽东在1938年为中国抗战的道路和前途而发表的重要文章,这篇文章是什么?毛泽东思想在哪一次会议上宣告正式形成?
(4)抗日战争已经结束73周年了,对这段历史应坚持怎样的正确态度?
2019-06-13更新 | 6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