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经济史(旧) >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 商业和城市的发展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4 引用次数:940 题号:1776396
城市,社会文明进步的窗口。北宋都城的万千气象,从不同侧面折射了北宋繁荣的经济、灿烂的文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的商业繁荣是建立在农业和手工业迅速发展、生产的专业化和产品的商品化程度大为提高的基础上的。宋代城市的数量和规模都较前代有较大幅度的扩展,城市人口大量增加。                                
——史仲文主编《中国全史》
材料二 开放强大的文化活力,蓬勃的贸易经济,突破了宋以前京师关于夜市的禁令……店铺、朝廷办事机构与居民住宅错落相间,朝着大街几乎随处可以开设店铺。……坊市制度的崩溃,商业街取代商业区的市,御街两旁“许市人买卖其间”,这些都是前代都市所未有过的经济生活景观。       
——冯天瑜主编《中华文化史》
材料三 当时开封以经商为业的有二万多户,其中640家资本雄厚的商户,分别属于160行,囊括米、盐、茶等各类商品贸易。号称“正店”的大酒楼有170家,兼具饮食与商品贸易的多种功能,作为商人验看商品质量、商定商品价格、签订契约的场所。……酒楼、茶坊适应商业大潮,与娱乐场所瓦子,都通宵营业。
——樊树志《国学十六讲》
材料四   宋代的都市化也反映货币经济的发展。宋朝铸造的铜钱超出唐朝时的十倍以上,但仍不敷应用。在缺铜的情形下,宋真宗年间出现民间发行的“交子”,是世界最早的纸币,后来为政府接办。                  
——孙隆基《鸟瞰中国千年史》
材料五 经济、文化中心、政治中心的转移,常常导致城市的盛衰。北宋都城东京开封,自五代后梁建都以后日益繁华兴盛,到北宋时已发展为当时世界上百万人口的特大城市。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二、五,概括东京城市商业繁荣的主要原因。
(2)依据上述材料,概括东京出现“前代都市所未有过的经济生活景观”的表现。(5
分)并以东京为例,简述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趋势。
【知识点】 商业和城市的发展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隋唐首都长安,是一座拥有近百万人口的东方世界大都会,许多国家的使节、学者、商人、僧侣聚集在这里。由于“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政治观念淡薄和少有排外心理,接踵而至的外国使者受到唐朝的特别优待,武则天曾诏令“善国使入朝,其粮科各分等第给,南天竺、北天竺、波斯、大食等国使者,宜给六个月粮”。长期居住长安的少数民族和外国人达到万家以上,许多人广置田宅,生儿育女,有的还被唐朝授予官职。由于唐代的稳定和强大,当波斯被大食吞灭时,波斯王选择投奔长安,在长安度过自己的晚年。

——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20世纪20年代,美国实行移民限额制度,严格限制外来移民。经济大危机爆发后,政府实行更严格的限制政策,甚至将50万墨西哥移民逐回墨西哥。二战期间尤其是美国参战后,为了满足对劳动力的迫切需求,1942年,美国先后同墨西哥等国签订了引进劳动合同的协议。同时,鉴于中美同盟、抗击日本,1943年,废除了所有的排华法案,每年给予中国105名移民限额。二战结束后,美国决定把移民制度同共产党的实际策略对立起来。1952年颁布的《外来移民与国籍法》中加强了对移民的政治甄别和管理,严禁共产党人入境,授权司法部驱逐那些危害或威胁国家安全的外侨,由此13万外侨被驱逐出境。20世纪60年代,随着黑人民权运动的高涨等,1965年,美国颁布《外来移民与国籍法修正案》,禁止任何政府官员以国籍、种族和宗教为由歧视移民。该法案生效后,美国入境移民猛增。移民人数的猛增并没有促使政府关闭国门,相反1990年颁布了新的移民法,进一步放宽移民限额。正如1986年里根总统在致国会的报告中指出的那样:“外来移民为其他工人增加了就业机会并提高了生活水平。”

——梁茂信《美国移民政策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唐朝对待少数民族和外来民族的态度与政策,分析形成这种态度与政策的原因,并指出对唐朝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20世纪美国移民政策变化的几方面趋势,结合史实分析影响美国移民政策变动的因素。

2018-05-28更新 | 174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朝建国后,即从海路展开对外贸易。北宋与海外诸国的贸易往来一般有两种方式。一是由北宋和外国贡使进行官方交易。另一种方式,是大量的民间贸易来往,北宋在主要港口设市舶司管辖。北宋的输出品主要是瓷器、杂色帛以及各种矿产品;输入的多半是供贵族享用的奢侈品,如各种香料、药材、犀角、象牙、珊瑚、玳瑁、苏木等。

明代的对外贸易原有“朝贡贸易”和私人经管的私商贸易两种形式。郑和出使海外诸国,实际上是这种朝贡贸易的扩大。私人的对外贸易活动,虽然受到海禁政策的限制,事实上则在继续发展。南洋所产的香料,是进口商品的大宗货物;其次,进口外国的商品中,手工业原料和织纺品为数最多。综观这时从海外输入的商品,并非只是专供皇室贵族赏玩的珍禽异兽、珍珠宝石之类,其中大部分都与国计民生有着密切的联系。

清王朝在对外贸易的管理上,也体现了禁海闭关政策中的限制原则。在中外商人相互关系的规定上,外国商人只能和中国官方指定的商人进行贸易。然而,这二百年中,不但贸易量在不断扩大,而且和贸易发生联系的金融活动,包括汇兑和放款,也有所发展。通过贸易和金融的势力,西方国家逐渐取得贸易的支配权。这个时期中外贸易上的主要商品,在中国出口方面,以丝、茶、棉布为主。进口商品以毛织品和棉花为大宗。

—摘编自范文澜、蔡美彪等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   在品种繁多的进口货中,以鸦片和棉纺织品为最大宗。同治九年到十三年(1870~1874)的五年平均数,鸦片占进口货总值的39.2%,棉纺织品占进口货总值的32.2%,鸦片居于首位。经过20年的发展,到光绪二十年(1894),棉纺织品上升为首位,鸦片下降为第二位。这一时期,中国对外出口主要还是农产品,以茶叶和生丝为最大宗。在中国的出口贸易中,几乎全被外国洋行所控制,农产品和原料受到外国商人的压价掠夺。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到清前期中国对外贸易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前后期进出口货物发生的变化,并说明变化的原因。

2018-10-04更新 | 44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代谚语有云:“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妇不织或受之寒。”唐代田园诗人孟郊在《织妇词》中说:“夫是田中郎,安是田中女。当年嫁得君,为君乘机杼。”田夫蚕妾,牛郎织女,日出而作,自给自足。

——摘编自《古代小农经济模式资料选编》

材料二 在漫长的历史中,山西帮以山西富有的盐、铁、麦、棉、皮、毛、木材、旱烟等特产,进行长途贩运,设号销售,套换江南的丝、绸、茶、米,又转销西北、蒙、俄等地,其贩运销售活动遍及全国范围,形成了成为能与南方徽帮相抗衡的最有经营实カ的北方晋帮集团。

——摘编自余秋雨《文化苦旅并不苦:抱愧山西》

材料三 16世纪上半叶至19世纪上半叶正是中国的明清时代,与资本主义经济的世界扩张不同,中国经济出现了内向化的演进趋势。

一一摘编自樊卫国《论明清经济演进的内向化倾向》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与其相对应的基本土地制度。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表现。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中国经济内向化倾向出现的政策因素,并分析这些政策带来的影响。
2020-08-09更新 | 2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