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经济与社会生活 > 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85 引用次数:99 题号:1783472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78年开始,伦敦城市街道委员会数次组织商业公司进行电灯照明实验而未果,虽然1882年的《电力照明法》推进了实验进程,但是其成本比传统的煤气还高25%而无法推广。1885年休·瓦特的新弧光灯专利推动了相关公司电力产业的扩大和技术进步,大大降低了成本,1891年成功点亮了永久性电力路灯,并迅速在主干道推进。但是在人群聚集的贫民区,不仅没有电灯,连煤气路灯都没有保障,伦敦市区呈现出“一处灯火辉煌,一片漆黑冷寂”的局面。

——摘编自R·伯恩著《伦敦市的街道照明开端》

材料二   1882年,英商立德尔等招股筹银5万两,组建上海电气公司,并从美国购得发电设备创办了中国首家发电厂,于乍浦路(租界)建造电力路灯。到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前后,上海租界已“均有电灯,英界尤多,如星罗棋布。然而城内之天灯,几同黑暗世界,明晦悬殊,未免相形见绌也”。1897年秋,新任上海道台蔡钧与上海县令黄承暄决意效仿租界,拨银4000两,创设南市电灯厂,从英商沪北怡和洋行租来一套发电机,仿照租界的办法,沿着新辟的外马路(今中山南路)树起30盏路灯。但一直到解放前,区境仅有少数越界道路装有路灯。

——摘编自李维清《上海乡土志》等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以后上海市路灯随区域扩展、随道路辟筑一起发展,到2010年,路灯总数增长为469.86千盏。80年代以后全市街坊(里弄)、棚户简屋区、新村工房住宅区皆增加路灯,并设路灯科(所)管理。近年来,在党政部门的鼓励下,LED灯、太阳能路灯、多功能的降净路灯、智能芯片的智慧路灯快速发展,还出现了以崇明县港沿镇惠军村为代表的自动路灯。控制设备从定时钟发展到光控组合箱、电脑组合控制。

——摘编自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主办《上海通》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伦敦市和上海市电力路灯发展的异同。
(2)根据材料一、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伦敦相比,上海路灯发展的优势,并分析上海路灯快速发展的原因。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易 (0.85)
名校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世纪中叶到18世纪下半期工业革命发生前的200多年中,采煤业、冶铁业等大工业部门在英国很快兴起;造船业、航海业、制铝、制盐、炼铜,以及其他正在日益显示重要性的行业早已成为资本集中的工业,开始朝向工厂管理方向发展。此外,人口的增长以及圈地运动造成大量人口向城市聚集。特别是从16世纪中期到18世纪中期是国外技术人才大量涌向英国的阶段,帮助英国建立起新的工业部门。大工厂,特别是从蒸汽机开始替代水力发动机的时候起,越来越多地开设在各个地方。在1786年,人们仅看到一个烟囱,即阿克赖特纱厂的烟囱矗立在屋上,十五年后,曼彻斯特约有五十个纱厂,大多数都拥有蒸汽机。那些赶忙建筑起来的、太小而不够人口居住的工人棚屋绵延在纱厂的周围,几乎把旧城围绕起来……设有商店的中心区域已经美化了。

——摘编自保尔·芒图《十八世纪产业革命——英国近代大工业初期的概况》

材料二   中国城市告别传统城市形态走向近代是从19世纪40年代开始的。与西方资本主义诸国通过提高农业生产力、工业革命和日益增长的商业化等内力作用实现近代城市化和城市近代化不同,中国的城市近代化发轫于西方资本主义的侵入,一批有别于传统封建市镇的近代城市首先在通商口岸崛起。这些通商城市以贸易为中介,并通过强行建立租界等手段,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新的技术、城市建设与管理、文化样武及价值观念移植嫁接到传统城市之中,从而使这些城市走出乡村社会及文化的包围而开始了艰难的近代之旅。

——摘编自涂文学《中国近代城市化与城市近代化论略》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英近代城市化的不同。
2023-05-15更新 | 107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易 (0.85)
名校
【推荐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最初欧洲的经济总量远远无法与亚洲的中国、印度相比,欧洲人在从亚洲输入香料、丝绸、瓷器、棉织品等商品时,能向亚洲销售的产品极少,多数情况下只能以金、银等贵金属交易。尽管在1314世纪连接欧亚非地区的世界贸易网已经形成,但欧洲在其中一直处于边缘地位。随着欧洲人越来越广泛深入地融入和利用既存的世界贸易体系,并在其中发挥日益增大的影响力,到19世纪欧洲终于成为世界经济贸易的中心。

——摘编自弗兰克《白银资本》

材料二   城市化初期,普遍存在对涌入城市的劳动力的残酷剥削,工人在恶劣环境里超时工作,没有社会保障在汽车时代,治理交通拥堵及尾气排放成为英国城市面临的新挑战。过去两百年,英国工人待遇有了很大提高,英国社会福利体系逐步完善,例如英国1834颁布的新版《济贫法》19世纪英国通过了《公共卫生法》,对城市建筑的配套卫生设施,做出了明确规定。19世纪后期,英国两次颁布《工人住宅法》,应对贫民窟问题,20世纪初基本解决了“城市病”英国在城市化进程中,走过了对环境先污染后治理的弯路。

——摘自李亚丽《英国城市化进程的阶段性借鉴》


(1)根据材料一,指出欧洲在世界经济贸易中地位的变化,并结合所学分析推动其变化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英国解决“城市病”的举措。
2022-05-30更新 | 125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易 (0.85)
名校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801912年,德国5万人口以上的城市由41个增加到94个,人口由530万增加到1770万。1875年普鲁士制定了城市管理法规,不是一切问题推给地方政府。地方政府、警察局和建筑师组成协调合作班子,统一规划城市,政府与建筑师共同起草方案,经市民广泛讨论。德国基本上是保留原有的老城区,使其成为商业中心,以一个中心城市为主,使周围小城镇发展成多中心的城市郊区,这就使居民和住宅相对分散在古城区的四周,同时也解决排水、供暖及教育等问题。

——摘编自肖辉英《德国的城市化、人口流动与经济发展》

材料二   1949年我国城市人口总数达5765万人,比1893年增长1.45倍,城镇人口的比重由6.0%上升到10.6%。同期欧美等资本主义工业国为51.8%。1900年以前10万人的城市多集中在长江中下游,以后京津和东北地区城市人口数量增长也较快。至1947年,天津人口达170万人,在产业工人和工厂数目等城市经济规模方面仅次于上海,而成为中国第二大工业城市。

——摘编自马先标《百余年近代中国城市化历史回顾与探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世纪末德国城市化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城市化发展的特征。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建议。
2023-04-12更新 | 12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